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自在人生

1.謙下尊上,是菩薩行者的重要功課。

2.用奉獻代替爭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3.自愛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救救人,救一切眾生。

4.利他,是不求果報及回饋的清淨心。

5.佔有、奉獻都是愛,但有自利和利人的差別,佔有是自我貪取的私愛,奉獻是無私喜捨的大愛。

6.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苛求他人。

7.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

8.讓人產生誤解,就是自己的不是。

9.做事時多為別人想一想,犯錯時多對自己看一看。

10.以禮讓對方來成就自我,以尊重對方來化解敵意,以稱讚對方來增進和諧。

11.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沒有慈悲。

12.與人相遇,一聲「我為你祝福」就能贏得友誼,獲得平安。

13.對人付出友誼,伸出援手,就是在散發和樂平安的光芒。

14.少點口舌少是非,多點真誠多平安。

15.肯定自己的優點是自信,了解自己的缺點是成長,善解他人的立場是尊重。

16.要把眾生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17.與下屬共事,當以關懷代替責備,以勉勵代替輔導,以商量代替命令。

18.剛強者傷人不利己,柔忍者和眾必自安。

19.安人者必然是和眾者,服人者必然是柔忍者,因為和能合眾,柔能克剛。

20.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21.有智慧作分寸的人,一定不會跟人家喋喋不休。

22.和和氣氣與人相處,平平安安日子好過。

23.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愚魯的人,不一定沒有智慧,智慧不等於知識,而是對人處事的態度。

24.為他人減少煩惱是慈悲,為自己減少煩惱是智慧。

25.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別人穿,也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26.勤於照顧眾人的苦難是大福報,樂於處理大家的問題是大智慧。

27.認清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事實,就能完成內心世界的真正平安。

28.逢人結恩不結怨,必能和諧相處,生活愉快。

29.一個笑容,一句好話,都是廣結善緣的大布施。

30.只要少鬧一些無意義的情緒,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31.奉獻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利己。

32.凡是盡心盡力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33.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通達。

34.當我們無力幫助他人,至少可以停止傷害別人。

35.多積一點口德,少造一點口過,就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


來源: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生命的意義

你有沒有感受到,生命並不好過,而你希望你不在那個環境中?

你覺得生命是痛苦的,工作不好,生命不好,所有事都不對勁?

以下的故事,可能令你改變對生命的看法:

我和一位朋友傾談,他說雖然有兩份工作,而每月的收入仍入不敷出,但他已很高興了,我很奇怪他還可以那麼開心,因為他的收入微薄,要節衣縮食才可以供養他年邁的父母,他的岳父母,太太,兩個女兒,還有一般家庭的各項開支,他解釋說,是因為一次在數年前他在印度目睹的事件,當時他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心情低落,所以到印度散心。他說他親眼看到一個印度婦人用割肉刀將她的兒子的右手切下了。

那婦人無助的眼神,那四歲的稚童痛苦的呻吟,至今仍令他難以釋懷。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那母親要這樣做?是否她的孩子太頑皮,或是他的手受到感染?」

都不是,原來只是為了行乞!

那絕望母親特意把孩子弄成傷殘,使他可以在街上行乞,我的朋友嚇呆了,他把他吃到一半的麵包放下,隨即有五六個小孩湧至,爭著這片佈滿沙石的麵包,就如面對飢餓時的自然反應。

他對這情景很吃驚,他請他的導遊開車把他送到最近的麵包店,他去到其中兩家,把他們所有的麵包都買下來,麵包店的老闆很愕然,不過還是願意把所有都賣給他。他花了不足一百元,就買到約四百塊麵包(即每塊少於25仙),又用了一百元買一些日用品。

於是,他坐在一部載滿麵包的貨車往街上去,當他分發麵包和日用品給那些大部份是傷殘的兒童時,他們都報以歡喜和鞠躬,就是這樣,他在生命中第一次想到人們怎麼可以為一片價值不足25仙的麵包而放棄自己的尊嚴。

他開始對自己說他是多麼的幸運─他有個完整的身軀,有一份工作,有個家庭,有機會抱怨食品的好與壞,有機會穿衣服,有機會擁有很多這些人沒有的東西。

現在,我開始想到,和感受到!我的生命是否真的,那麼差?

也許…我就覺得不是那麼差,你呢?

或者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的生命很差的時候,想想那個因為行乞失去了一隻手的小孩吧!

『滿足感』不是來自滿足於你想要的,而是了解到你所擁有的是那麼多。

當快樂之門關上時,另一道門就會打開,但很多時我們只盯著已關的門而沒有看到已為我們打開的那道門。的確,我們要到失去時才知道我們擁有,但我們亦要等到東西來臨時才知道我們沒有它們。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在天黑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

上天絕不會把人逼到死角,而不給他一條生路!真的,人都有其潛力、適應力,只要有信心、有勇氣,必能「絕處逢生」,老天一定會給人一線活下去的生機!

人在遇見挫敗、事事不順、或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定很沮喪,甚至覺得老天不公平—「天哪,天下如此廣大,怎會沒有我容身之處?」有些人更是想自殺算了,一了百了,活得這麼苦、沒尊嚴幹什麼?

十八年前,在印度的米爾納德邦,有一個單身漢叫做斯瓦米,他沒受過什麼教育,只能以做苦力為生。後來,經濟不景氣,他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少,最後窮極潦倒、三餐不繼,生活面臨危機,只好四處乞食謀生。

可是,印度的窮苦人家何其多,乞丐也是到處都有,很難乞討。唉,人窮,沒有家、四處流浪,真是令人難過呀!

這個單身漢身無分文,全身髒臭,他心想,與其最後被活活餓死,倒不如先自我了斷,有尊嚴地解決自己算了!於是,斯瓦米撿起路邊的一大塊玻璃,搗成碎片,一片片地吞服下肚;他想,這樣,玻璃碎片在肚子裡,不能消化,他一定會痛苦萬分,最後就可以一命嗚呼、命歸西天了。

可是,當他吞下一大堆碎片玻璃後,隔天醒來,他竟然平安無事!嘴巴沒有破、肚子也沒有痛,大便也正常;更令人驚訝不解的是,他的精神竟然是神采奕奕,一點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

天哪,怎麼搞的,怎會有這種怪事?吃玻璃,像吃洋芋片一樣,「卡滋、卡滋」一口口地吃,他的肚子居然都不會痛?斯瓦米後來又再吃了一些玻璃碎片,隔日醒來,肚子依然完好不痛。這時,他才發現,他的肚子擁有「消化玻璃」的特異功能!

當這流浪漢把這件事告訴他的朋友時,當然所有人都不肯相信,都覺得他「發神經、亂講話、腦袋壞了」!可是,他馬上在朋友面前示範,當場吃下玻璃碎片,讓他的朋友們個個看得目瞪口呆,不得不信!

後來,斯瓦米受到了鼓舞,他不想死了,他重新振奮自己,開始施展「表演吃玻璃」的絕技!十八年來,他神采飛揚,充滿自信地到處表演吃玻璃的功夫,也靠著吃玻璃,賺了不少鈔票和快樂!

他說,除了「汽水瓶」真的太硬,他無法消化之外,其他的玻璃他都照吃不誤!

其實,很多人都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潛力,只是自己不知道,所以無法發揮!

真的,人都有其潛力、適應力,只要有信心、有勇氣,必能「絕處逢生」,老天一定會給人一線活下去的生機!

曾在報上看過一位署名「老講」的讀者提到,英文中的stressed(壓力),與desserts(甜點)兩字,有很微妙的相關。是什麼相關呢?仔細一瞧,好像沒什麼關係嘛!可是,再看一下,咦,stressed這個字從後面倒過來拼寫,不就是desserts嗎?

所以,「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

哈,這真是有趣的妙論呀!人生之中,有許多「壓力、挫折」,但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在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餐廳,有一位二十八歲的饅頭師傅小張,他雖然所受的教育不多,每天都在食堂裡做饅頭,辛苦工作十一個小時,但在休息時間,他自學英文,也把握各種機會開口說英語,結果,他的托福成績考了六百三十分。

小張說,他第一次開口說英語,是幾個學生在等著拿飯時,等急了,他就脫口而出:「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while ?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請等一下好嗎?謝謝你的耐心。)小張這麼一說,在場的學生都大吃一驚—天哪,這個饅頭師傅竟然會說英語?可是,這真的是他自修英語的成果呀!

小張說,他有三個夢想:「一是出國唸書,二是寫書,三是當一名新聞記者。」他又說:「一輩子總要出一次國,人生才完整。」

如今,很多清大學生特別跑到餐廳,來一睹托福高手、會說英語的饅頭師傅;而小張也說:「我是一個敢於作夢的人!敢在賣飯窗口大膽地說英語,就是對我自己的最大挑戰!」

哇,我真是感動!一個人「輸在起跑點」又何妨?人生路很漫長,只要「變」,就能「通」呀!一個人,不求改變,就一定會失敗呀!

所以,曾有一前輩說:「在天很黑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

的確,在逆境中、在黑暗沮喪的心情中,只要勇敢地用腳把憂鬱踢走,那麼,星星就會出現,人的生命,也就會「發現光明」啊!

親愛的朋友們,我相信,不管多困難多難過,天無絕人之路,活著就是有希望!

我更相信,只要突破這層難關,我們將活得更精彩!生命將更加多采多姿!

親愛的!光亮使我們看見許多東西,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假如沒有黑夜,那我們便看不見滿天的星辰。

因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它能使我們的思想及人格更趨成熟,使我們更有能力去承擔一切。

所以,親愛的!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我們應平靜面對,樂觀的來處理。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文/洪蘭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不要塗深色口紅」、「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不要看這個連續劇」,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