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忍氣吞聲

當別人對你說了一些刺傷你的話, 批評你、羞辱你,你會怎樣呢? 你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 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嗎? 然後呢?你是否會愈想愈氣,整個情緒都大受影響嗎?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 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 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 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趕路, 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 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 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 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 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 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 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 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 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是的,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 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 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 你能怎麼辦呢? 讓我再重複一遍佛陀所說的: 「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 我是自己的主人, 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你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隨風起舞曾聽過一則故事, 有個人每天都固定向某報攤買一份報紙, 儘管這個攤販的臉一向都很臭, 但他還是每次都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 「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 「是的。」 「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呢?」 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 是啊! 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 如果有人侮辱你,你之所以生氣是因為你覺得受到羞辱。 如果你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你不覺得被羞辱, 那麼你又怎會受到侵犯呢? 你的氣要從何而來,如果你不「隨風起舞」, 你的情緒又怎麼會起伏不定呢? 某人罵你,你並不覺得被罵,你會說他罵你嗎? 你怎麼能說他是罵呢? 當你的認知改變,整個品質也就不同, 你也許會反過來感激他那麼關心你、在乎你, 你也可能會同情他、可憐他: 「他是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呢?」 這時「罵」還是「罵」嗎? 它己不存在了。不是嗎?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

一位朋友常加班,日夜顛倒。媽媽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每天嘮叨好幾次。朋友不耐煩,見到母親就想逃。 有一次他赴花蓮,聽到證嚴法師說:「如果父母常擔心孩子,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孩子,而不是擔心。」 朋友回到家,馬上轉述給媽媽聽。從此,母親很少嘮叨,他看到母親也不會躲,反而會找母親聊天,像朋友一般自在。 多數媽媽過份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所謂心想事成,是說一件事如果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就會如你所信「實現」。 媽媽如果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困境,這個相信就是「祝福」,孩子也會蒙福。相反的,如果老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這個「擔心」就可能成為「詛咒」,孩子果然如你所擔心,老是出狀況。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要細心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 其實對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誰,都要以祝福取代擔心的心情,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吧。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知道譚頓吧!臥虎藏龍電影配樂的那一個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 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 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 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 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囉!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 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 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那裡的人潮好多哦! 過了好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 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他想進入大學進修, 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 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 琴藝之中.... 在大學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 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 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 也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 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 熱絡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 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 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 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 音樂家,他經常應邀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登台獻藝,而不是 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一直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 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 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人,必須懂得即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 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 我們要握著有膽量的開罐器, 才能打開生命的罐,也才能品嚐裡頭的甜美滋味!

世界的最後一晚

在一所工業技術學院改制成的大學兼課,教大一英文, 近兩三年來固定選用一種叫成功(Success)的原文教科書. 今年,破天荒教到一班英文能力分班下的高段班, 我決定拿成功系列裡最難的一本來當教材. 備課時,課本裡的最後一課吸引了我, 因為它的標題叫作世界的最後一晚. 文章作者名叫Ray Bradbury,像這種文章當然是科幻短篇, 特別的是,它寫得幻而不科,沒有高科技,不關乎外星人或隕石, 筆調文藝得讓學理工的大學生覺得不夠炫,不夠刺激. 尤其文章的配圖居然是一幅手繪的居家景象: 四口之家晚上共聚一堂,媽咪在喝咖啡,爹地倒咖啡, 兩個女兒在客廳地毯上排積木. 數十位廿歲出頭的學生向我抗議: 這幅插圖有沒有擺錯?世界的最後一夜只有這樣? 做為一個有家有孩子的中年人, 我卻深受文章感動. 它假想的情境是:地球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同時做了一個夢, 夢裡大家清楚知道,不久後的某一晚,就是地球的最後一夜了. 故事的主題,就是這一家如何度過最後一晚. 兩夫婦還是把碗筷洗得乾乾淨淨,還是把孩子送上床道晚安, 在此當中,兩人不停地對話, 好像要把握機會把話說完. 兩人上床時,特別感覺到:能夠睡在乾淨清爽的床單上,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為妻的忽然想到廚房水龍頭沒扭緊,連忙奔下樓關水, 再回到床上時,兩人相對失笑:地球都要毀滅了,居然還忙著關水. 兩人最後的對話是,互道: Goodnight!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丈夫說的一段話: 妳知道嗎?除了妳和兩個女兒,其實也沒什麼好留戀的. 我從來不曾真正喜歡這座城市, 也不喜歡我的工作, 或者任何妳們三個以外的事特. 如果真要說捨不得, 恐怕只有四季的轉換, 熱天裡一杯冰得透透涼涼的水. 還有,我喜歡熟熟睡著的時候, 美哉斯言. 我對學生說,這段話點出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享受四季的轉換就是能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愛喝暑天的一杯冰水代表的是健康的身體和簡單的欲求; 能沈沈睡去表示心中坦蕩無慮; 至於留戀妻女,可不就是對親人的愛嗎?  有些學生問我,世界都快滅亡了, 文章裡的主角怎不去做些特別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為何所談都是枯燥例行的瑣事?  其實真正的幸福,就是每天準時上下班, 下班後能跟愛人一起,看書、看電視、聊聊今天 然後一起相擁入眠... 看似例行的瑣事,其實是最幸福的事。 而最難的事,是如何將最平凡的事,持續地維持; 將最幸福的事,永遠的珍惜 ! 所以本篇說的概念,是最難的概念,也是所有的高科技,無法闡述的事... 望著講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睛, 想著他們畢業後都是要進電腦熱門的行業, 等著領高薪,分股票的, 整個世界還等著他們去認識,追求,購買.... 忽然之間,我明白Success的編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篇字彙並不特別艱深, 句子一點也不難懂的文章, 安排作為一套共四冊教材裡的壓軸之卷. 原來, 世界的最後一晚,我們所最依依難捨的, 就等於是我們所認定,人生的最終價值. 所謂成功的最後一課,就在弄清楚人生的最終追求. 編書的人其實是對著即將學成,即將出社會去追逐名利的年輕人預言: 人生最快樂的,或許莫如家人圍繞,在綠葉轉紅的時刻喝杯好茶, 且在每一天終了時, 感激上天賜予清爽的床單,又可以睡個好覺了.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父母不要對兒女說的十句話

一家的生活往往就是“你我他”的不停歡喜,摩擦和助長。作為兒女的你,看看以下的文字,你是否熟悉?作為父母的您,看看這些文字,是否似曾相識?沒有偏見,沒有紛爭,也沒有挑撥離間,只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分析和不解。


1 "我們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發展當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樣的家長往往自己得過且過,患得患失,不斷催逼,最後只會落得吃力不討好。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類似語言:"孩子,我們全靠你了,你可要爭氣啊!" "你是我們全家唯一的希望!"


2 "沒時間管你,不掙錢怎麼過日子啊?"

名人言:"沒有時間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課,打個電話可以教育,傳遞一個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處更是好的教育契機。教育的長短不由時間長短決定,關鍵要看家長用不用心教育,會不會教育。說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的家長,就算有了時間也教育不好孩子。

類似語言:"我也想管孩子,可實在抽不出時間!" "叫你表姐去開家長會吧,我沒時間!"


3 "寶寶,爸爸不聽話,打他!"

經常見到一些父母把孩子當玩具或者寵物,為了好玩,開這樣或那樣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時候是不辨是非的,什麼行為得到鼓勵和刺激,什麼行為就得到強化。父母不應該隨便利用孩子開玩笑。在這些無聊的玩笑中,孩子會養成不良的習慣,自生不良的價值取向。夫妻的打情罵俏最好不要對年幼的孩子開。

類似語言:"寶寶都會罵人了!好厲害!"


4 "進了前三名,媽媽給你買...!"

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懲罰他,考好了獎勵他,他會誤以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這樣一來,獎勵機制就破壞了孩子對知識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動力,那麼他還如何學習?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帶。

類似語言:"考了100分,爸爸帶你去...!"


5 "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這不僅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類似語言:"還敢頂嘴,反了你了!" "住嘴,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屁股癢了是不是?"


6 "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誰管的了你啊?"

一般父母這樣說的時候,並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舊錯重犯,這樣說會讓孩子很委屈。這種方法用前兩次會讓孩子很愧疚。但是用多了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將錯就錯。

類似語言:"甭問我,我懶得管你!" "你怎麼樣跟我沒關係!"


7 "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樣就怎樣!"

因為孩子是自己養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孩子,任由自己的情緒隨意發洩到孩子身上,無視孩子的個人意願。

類似語言:"孩子是我的,你管不著!" "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當初生下來就該捏死你!"


8 "你怎麼這麼笨?"

抱怨和指責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願表現的那麼差,肯定自己心裏都很自責。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更不能當著別人面說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氣急敗壞的責罵孩子,會讓孩子無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這種言語會毀滅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的心理素質形成惡性循環。

類似語言:"廢物,豬頭!" "你怎麼一點出息也不長?"


9 "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你要爸爸還是要媽媽?"

如果是真離婚在孩子未成年的情況下還是你們自己決定好了,誰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就讓孩子跟誰。如果僅僅是個有意無意的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心理,他一定會想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他也一定會考慮自己會跟誰?對於一個孩子,母愛和父愛是同等重要的,沒有什麼喜歡誰不喜歡誰的區別。而實際上,多少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婚姻觀,何必呢?

類似語言:"你覺得媽媽好還是爸爸好?"


10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或許這是家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了,而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干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破壞孩子的心裏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成長,更容易讓孩子失去應有的信心。而對於家長來說,常常把這句話放嘴邊,證明他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別人孩子的身上,人家進步了就著急,人家退步了就竊喜。人家學鋼琴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學,人家練書法,自己的孩子至少要練鋼筆字帖,絲毫不顧自家孩子是否對其感興趣,這種盲目的攀比不但會造成精力和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抵觸.得不償失。

類似語言:"你怎麼就不如別人的孩子呢?" "有點出息好不好?"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觀人術

看一個人的氣血,要看他的頭髮

看一個人的心術,要看他的眼神

看一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

看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要看他的公共廁所

看一個男人的品味,要看他的襪子

看一個女人是否養尊處優,要看她的手

看一個人的底牌,要看他身邊的好友

看一個人是否快樂,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夢醒時的一剎那表情

看一個人的胸襟,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及被人出賣

修心

急匆匆趕去聽一場演講,在趕路中,心情焦躁起伏。

好不容易到了會場,在喘息未定中,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的愚痴。

我去聽演講,不就是要安頓身心嗎?

怎麼就先把自己弄得急躁不安,那又何必去聽課呢?



人常陷在情境中,反而忘了做事的目的。

我們為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追求更多的成就。

卻疏忽了追求過程中,心要能清楚明白,安定快樂,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不禁想起一則廣欽老和尚的故事。



話說承天禪寺起建的時候,一天來了很多工程人員及工程車。

寺裡負責監工的師父正忙得不可開交,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請他進屋去磨剃頭刀。

他愣住了,這是怎麼回事?

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時磨刀,外面有這麼多工程人員正等著處理事情呢!

他心裡急得不得了,可是師命難違,只有遵命進屋磨刀。




三兩下磨好後,老和尚一看,喝斥道:

「你看,這是隨隨便便磨的,刀兩邊並沒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來的刀子也不平。」



這位師父心裡很急,一聽,趕緊再去磨了一次拿給老和尚看,老和尚又喝斥他:

「一看便知是做表面工夫,隨便應付而已,你並沒有重新磨過,這刀是補磨的。」



這時,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頭刀,是又平又漂亮。

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靜的,所以磨出來的刀一如其心。

老和尚道:「工作再忙,也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我們工作是在修心,並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人的心隨境而轉的力量太大了,心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做自己心的主人,實在很不容易,需要老和尚的棒喝,才能看到自己。

所以我們必須不斷的、徹底的提醒自己。



我們常常陷在事情裡面,心是不安的、急切的,手裡做著這件事,心裡擔心著下件事。

因為自己不斷的「要得」,想要做的太多,想要做得更好, 超過自己所能負荷,就是「貪得」。



當我洗碗時,急切的要趕快洗完,好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它是「無用」的小事,諸如:趕路、等車、做家事、運動等等,都是此樣心態。

這時我提醒自己,其實「洗碗這一刻,就是生命!」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

人生倏忽數十載,回首過去,只留下記憶已矣,所得到的其實也只有現在這一刻的感受。


令當下這一刻是美好的,是確實可以掌握的。

每一刻,心都是平靜的,一生就是美好的。

這樣一轉念,當下就不敢輕忽洗碗這一刻的生命,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

心,就靜了,安了。


趕路時,也要提醒自己,專注在每一踏步上,如禪師所說:「要照顧腳下」收起紛亂的思緒,注意步伐的韻律。

很奇妙的,心靜了,呼吸自然就流暢均勻,身心也舒暢起來。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的體悟,但正向的想法是稍縱即逝的,轉眼間,又掉入過去的習慣。

所以反省之後的體悟,要立即記下,整理成簡潔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這完全是自己體證來的,所以對自己最有用。

座右銘隨身攜帶,每日朗誦。

當境界來時,以適用的箴言提醒自己,就不致又落入負面的想法之中。

人常說要活在當下:當下並不是現在的時候,現在的環境,當下叫做落實。

不習慣的時候就是成長的時候

一只鯛魚和一只蠑螺在海中,

蠑螺有著堅硬無比的外殼,鯛魚在一旁讚嘆著說:『蠑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一身堅強的外殼一定沒人傷得了你。』

蠑螺也覺得鯛魚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時候,突然發現敵人來了,

鯛魚說:『你有堅硬的外殼,我沒有,我只能用眼睛看個清楚,確知危險從哪個方向來,然後,決定要怎麼逃走。』

說著說著,鯛魚便"咻"的一聲游走了。此刻呢,蠑螺心裡在想,我有這麼一身堅固的防衛系統,沒人傷得了我啦!我還怕什麼呢!便關上大門,等待危險的過去。

蠑螺等呀等的,等了好長一段時間,也睡了好一陣子了,心裡想呢:『危險應該已經過去了吧!』也就樂著,想探出頭透透氣時,冒出頭來一看,扯破了喉嚨大叫:『救命呀!救命呀!』

此時,牠正在水族箱裡,對面的是大街,而水族箱上貼著的是:『蠑螺××元一斤。』

此時,不知你的感想如何,這篇禪學寓言告訴我們:

過分封閉自己或膨脹自我的人,都將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自陷危險之境而不自知!


同樣的道理,你也聽過煮青蛙的故事吧,當把一個青蛙放進一鍋燒得滾燙的開水中時,牠一下子就會從裡面跳出來,

但是把青蛙放在溫水里,然後在鍋底下慢慢加溫,青蛙在溫水裡自由地游泳,當水溫慢慢升高的時候,這個青蛙絲毫沒有感覺,當牠感覺到不舒服想跳出來的時候,雙腿已經沒有力量--它被煮熟了!

面對改變,我們時常會覺得有些不習慣,或者感覺有些壓力,甚至是恐懼,可是我要告訴你:『這正是你成長的時刻!』

如果你不想接受這些不習慣或者壓力,那麼就去做你原來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習慣做的事情,當然你也將一直是過去的你。

若想要真正成長,那就要突破舒適的範圍,也就是要暫時的失去安全感。

所以,當你感覺自己有些不習慣,有些緊張或者壓力甚至是恐懼的時候,起碼要知道,你正在成長。

永遠不要對父母說的十句話

1、好了,好了,知道,真囉嗦!

2、有事嗎,沒事?那掛了啊。
(父母打電話,也許只想說說話,我們能否理解他們的用意,不要匆忙掛了電話?)

3、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4、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一些他們已經力不能及的事,我們因為關心而制止,但這樣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無用)

5、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父母的建議,也許不能起到作用,可我們是否能換一種回應的方式?)

6、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你看,東西找都找不到!
(自己的房間還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父母的好意)

7、我要吃什麼我知道,別夾了!
(盼著我們回家的父母總想把所有關心融在特意做的菜裡,我們默默領情就好)

8、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麼老不聽啊!
(他們一輩子的節約習慣,很難改,讓他們每次盡量少做點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說了,煩不煩!

10、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裡做什麼啊!
(他們總想把跟我們成長有關的東西都收藏起來,也許佔滿房間,多年後,看到自己還是嬰兒時的小棉襖,難道不是很驚喜嗎?)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說了這10句中的一句或幾句,但請體諒我們的爸爸媽媽,作為子女,我們都不要再說這樣的話,人生很短,一定要珍惜你身邊的親人,愛人,朋友。不要等到一切都無法挽回了,你才知道這些人對你是多麼的重要,善待生命,孝敬爸爸媽媽,要知道,不管你做錯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會原諒你的。家,才是你永久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