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殺狗令

狗是人類的忠實朋友,與人類相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不過,在很久之前,狗兒們差點就被宰殺絕跡。他們之所以存活下來,還是因為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在梵予王治理波羅奈國期間,菩薩曾轉生為一隻狗王,世上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狗們都歸牠統領,而牠就住在波羅奈國城中一個很大的墓地中。
  
有一天,國王駕著一輛用黃金和寶石鑲嵌而成的御車,到城外的御花園去踏青。由於氣候宜人,花園的景緻又美,所以一直玩到日落,國王才回王宮。
  
因天色太晚,馬車夫就把倒車連同車上的轅具(駕駛牲畜用的車具)和套馬用的皮帶都放在王宮的大院裡。
  
沒想到,這天夜裡下了一場雨,雨水淋濕了轅具和皮帶,散發出一種皮革的腥臭味。這股氣味,恰好被宮中餵養的幾隻御狗嗅到,牠們從窩中爬出來,把這些被雨水浸泡而變得十分鬆軟的轅具和皮帶全部吃光了。
  
第二天,國王準備到城裡去巡視,正打算乘車的時候,馬車夫慌慌張張地跑來告訴國王:「陛下,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不翼而飛啦!」
  
國王立即派手下侍從去調查。過了一會兒,侍從便回來報告說:「地下留下了狗的腳印,是狗把轅具和皮帶吃了。」
  
國王聽罷,頓頭暴跳如雷,立刻傳令:「除了我的御犬以外,給我把我把世上所有的狗全部殺掉!」
  
於是,國王的殺狗令遍佈全國的各個角落,臣民們遵照國王指示,開始對狗進行大屠殺。
  
狗兒看到自己的同胞每天都要大量地被人們殺死,既憤恨,又害怕,紛紛逃到狗王所在的墓地,以躲避人們的追殺。
  
「他們驚慌失措,成群結隊地跑到這裡來,是什麼原因呢?」狗王看到自己的居住地每天都有大批的同胞湧來,一時不知外頭發生了什麼事,便向屬下問道。
  
屬下對狗王說:「也不知道咱們同族的哪些狗貪嘴,吃了國王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惹的國王大怒。因此下令讓世上所有的臣民都來殺我們。現在只有您這裡還未被臣民發現,所以狗兒們都到這裡來避風頭。」
  
屬下又說:「國王在下令殺狗之前,有些大臣認為偷吃的是御狗,可是國王說『宮中的御狗,都是吃精美的鮮肉長大的,不可能去偷吃堅硬的轅具和皮帶』。」
  
「不管怎樣,現在做賊的惡狗平安無事,善良的好狗卻無辜遭到殺害,我一定要把惡狗的事蹟揭露出來,用事實教育國王。」
  
狗王堅定的說:「我現在就去面見國王,把真象弄個水落石出。」
  
於是,狗王走出墓地,當快要走到市民聚集的地方時,狗王雙手合十,心中不住地祈禱:「我為搭救狗族眾生,冒死去見國王,乞願佛陀保佑我平安無事。」
  
狗王發此心願,果然感動上天。在牠進入王城後,竟沒有一個臣民對他棍棒相加。就這樣,狗王平安地來到王宮門前。
  
牠看準機會,躲過了守衛的視線,跑進了王宮大門。等到侍從們發現牠的蹤跡,前來追打時,牠已經躲在國王大殿的寶案下了。
  
國王喝住了侍從,想聽聽這隻膽大包天的狗跑到自己面前,有什麼話說。
  
狗王從寶案下,看到國王喝住了侍從,便鼓起勇氣爬了出來,跪在國王面前,說:「讓臣民們殺狗的命令,是大王頒佈的嗎?」
  
國王點了點頭。
  
狗王又說:「不知牠們犯了什麼罪,惹得陛下如此震怒?」
  
國王說:「哼!牠們不懂禮法,偷吃了我的轅具和皮帶。」
  
狗王問:「您知道是哪些狗做的壞事嗎?」
  
「肯定是那些窮極了、餓極了的狗。」
  
「哪些狗才算是窮極了、餓極了的狗呢?」狗王又問。
  
國王回答:「臣民殺害的,能夠看見的狗都是窮極了,餓極了的狗。」
  
「依照大王的意思,您豢養的御狗是可以不殺的囉?」

國王點頭表示同意。
  
狗王義正辭嚴地說:「大王不是因為狗貪食,吃了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才下令殺害牠們的嗎?可是現在又說王宮的御狗可以不殺。如果宮中高貴的御狗可以安然無恙,那麼,豈不等於只殺害那些貧困無依的弱狗。大王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公正的。」
  
國王聽狗王說的也有道埋,便問:「那你說該怎麼辦呢?」
  
狗王說:「大王之所以不殺宮中高貴的狗,是因為大王認為御狗沒有貪食轅具和皮帶,那麼,即使真的是貧弱的狗偷吃了您的東西,也不過是極少數,可是大王現在下令殺害的那些狗,絕大多數卻是無辜的。從道義上謂,這些無辜的生命,除了生活貧困以外,本質上與宮中高貴的狗又有哪些區別呢?我想,大王應該立即下令停止臣民殺害無辜的眾生,然後找出真正偷吃的惡狗!」
  
國王聽了狗王的陳述,覺得自己的做法的確有欠公允,就對對狗王說:
  
「那你知道是哪些狗偷吃了我的東西嗎?」
  
「我當然知道!」狗王肯定的回答。
  
「那就快些把牠們找出來治罪吧。」國王說。
  
「偷吃大王轅具和皮帶的,就是宮中的御狗。」狗王說。
  
「我不信。」國王搖頭說。
  
「我可以給大王您拿出證據來。」
  
狗王就讓國王把御狗全部牽到了殿前,又讓侍從帶來了一些乳酪和吉祥草。接著,狗王對國王說:「請大王把吉祥草摻到乳酪裡,讓這些狗吃下去。」
  
國王命侍從拿摻了吉祥草的乳酪餵御狗,不一會兒,這些高貴的狗大吐了起來,把那天吃下去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化的轅具和皮帶全都吐到了地上。
  
國王看到偷吃倒車轅具和皮帶的,果真是自己的御狗,不僅難堪而且後悔,立刻下急詔通知臣民:「偷吃轅具的狗已經找到了,不要再殺狗。」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國王還下令,今後,任何人不能擅自殺狗,而且要家家養狗,給狗和人一樣的食物。
  
此後,狗受到了人們的極大寵愛,狗族也越來越繁盛起來了。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一隻蜜蜂和一隻黃蜂正聊天,黃蜂氣腦地說:「奇怪,我們倆個有很多共同點,同樣是一對翅膀,一個圓圓的肚子,為什麼別人提到你常是開心的,提到我卻說我是害蟲呢?」
黃蜂接著又忿忿地「我真不明白,真要比起來,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黃色大衣,而你卻成天髒兮兮的忙裡忙外,我到底哪一點不如你呢?」
蜜蜂說:「黃蜂先生,你說的都對,但我想人們會喜歡我,是因為我給他們蜜吃,請問你為人們做了什麼呢?」
黃蜂氣急的回答:「我為什麼要幫人們做事,應該是人們要來捧我吧!」
蜜蜂接著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得先怎樣待人。」
很多人常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覺得為什麼自己有那麼多的優點、才華、能力,但卻沒有人懂得欣賞呢?
在人們眼中似乎總被忽略、冷落。其實,就像故事中的蜜蜂與黃蜂一樣,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不在於其「擁有」什麼,乃在於其為旁人「付出」了什麼,不在於其擁有那些優勢、才華、能力,乃在於其用那些優勢、才華、能力為旁人貢獻了什麼。
一個人的存在如果無法成為別人的祝福,那麼擁有再好的條件也是枉然。
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讓自己的存在,為別人帶來香氣。
讓旁人的日子因為有你而變得更美好,那怕只是多做一個小動作,多幫忙一件小事,都可能會有許多意外的驚喜與感動。
想一想,你所處的團體、學校、辦公室,有因著”你”這個人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更和氣嗎?
南無阿彌陀佛,值得你我深思、共勉、學習。 

智止太子割肉記

從前,世上有一個國王名叫智力,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智止。他們都潛心同佛,非常虔誠。國中有一位比丘,與智力國王是很好的朋友,國王和國中的人民都很尊敬愛戴他。
  
有一回,比丘的大腿上不幸長了一個大毒瘡,請遍了國內名醫,用盡了各種良藥,都不能治癒。國王和王后、王妃們聽說後,都非常傷心,時時為他擔憂。
  
有一天國王在宮中打盹,夢見有個仙人對他說:
  
「要想治好比丘的痛,就要用活人的血肉給他吃,只有這樣,比丘才能痊癒。」國王從夢中驚醒,想著夢中的情景,心中半信半疑,更加悶悶不樂。
  
「父王,您怎麼看起來憂心忡忡呢?」太子智止關心的問著他的父親。

「唉!比丘的病一日更重一日,我剛剛夢到一個仙人,指點了我一帖藥方。」

「這不是可喜可賀嗎?怎麼陛下看起來更加鬱悶呢?」一邊的大臣疑惑著。

「可是,仙人說,必須要用活人的血肉才可醫治。這怎麼辦呢?取活人的血肉,多麼殘忍啊!更何況,要去什麼地方可以得到活人的血肉呢!萬一,沒有藥效,豈不多造了孽。」智力國王皺著眉說。
  
智止太子看到國王如此著急,便對國王說:

「父王!您不要發愁,世人一心向佛的重道之心是不可違背的,與之相比,人的血肉反倒是最低賤的東西。這事就交給兒臣去辦吧!請父王不要擔心。」太子說完便默默地退出王宮。

智止太子回到自己的住所,便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血肉,請僕人燉煮後,送給比丘。不知情的比丘吃了後,大毒瘡確實立即痊癒,眾人都驚訝不已。
  
國王聽到比丘病癒的消息,十分高興,但又聽聞割肉治病的是自己的兒子,心疼之餘,便趕往太子住處探望。

「兒啊!你還支持的住吧?」國王擔憂的問。
  
只見太子如往常般的走到國王面前:「啟秉父王,割肉的傷處,方才不知為何的神奇的痊癒了。」
  
「哎呀!真是太神奇了!一定是上天在考驗我們的仁愛之心啊!」國王和太子及眾隨從們紛紛跪下來感謝上天。國王便將全國的財富,都賜給了太子,並告訴太子:
  
「將來,我們一定要更加護持佛法,以慈悲之心治理我們的國家。」


  
當時的智力國王是彌勒菩薩的前身,智止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鵪鶉和補鳥師

有一天,世尊對著弟子們講了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菩薩有一世轉生在鵪鶉群中。這隻鵪鶉從小就表現得足智多謀、勇猛強健,長大以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鵪鶉王。他率領著數千隻鵪鶉在一片樹林中繁衍生息。
  
在樹林附近,有一戶專門以捕鳥為業的人家,家中的男子由於精通各種捕鳥的方法,所以人們都稱他為「捕鳥師」。他能根據鳥類的不同生活習性,用不同的方法捕捉牠們,尤其是捕捉鵪鶉,幾乎沒有一次是空手而歸的。
  
捕鳥師總先把自己偽裝起來,然後隱藏在樹林後面,學著鵪鶉的叫聲,觀看鵪鶉的動向。
  
當鵪鶉飛出樹林,落在地上尋找食物的時候,他便撤下羅網,拉緊網繩,把鵪鶉套住。回到家中,再一隻一隻從網中抓出來,放入鳥籠。然後,背到市集賣掉,換一些錢財,以維持家中的生活。
  
由於捕鳥師捕捉鵪鶉的方法十分巧妙,所以,儘管鵪鶉王多次告誡子孫、眷屬們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上捕鳥師的當,但每天仍有大量的鵪鶉被捕獲。
  
鵪鶉王看到自己的眷屬們慢慢地變少了,不由得心急如焚。
  
他召集了所有的鵪鶉,對他們說:
 「再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我們的親族就會滅亡!我們必須想些對策才行。」
  
鵪鶉們七嘴八舌的議論:
  
「啾啾!我們個小勢微,捕鳥師又非常聰明,能有什麼辦法呢?」
  
一隻經驗非常豐富的老鵪鶉說:
  「別的倒是能想辦法對付,關鍵是捕鳥師撒下的那張網十分厲害,我們的親朋好友哪個不是被網罩住,才被捕鳥師抓走,然後賣掉!如果能把網破壞掉,還有什麼可懼害的呢?」
  
這句話提醒了足智多謀的鵪鶉王,牠說:「我有一個辦法,可以奪下捕鳥師的羅網。」
 「什麼辦法?」鵪鶉們驚喜地齊聲問道。
  
鵪鶉王說:
 「從今天起,我們大家就不要單獨行動了,我們要成群結隊的在一起。如果捕鳥師把羅網套在我們身上時,大家千萬不要慌張,要一齊把頭伸出網眼,然後齊心合力帶著羅網朝著同一個方向飛。只要飛過樹林,我們落到荊棘叢中,把羅網掛在荊棘叢上,我們再從網下鑽出來,不就可以逃出捕鳥師撒下的羅網嗎?」
  
鵪鶉們聽了鵪鶉王的計策,覺得十分有理,大家十分有信心的團結起來。
  
第二天,捕鳥師又按照以前的方法,把鵪鶉們誘到地上尋找食物,他從樹後撤出羅網,緊拉網繩,套住了許多鵪鶉。正當捕鳥師興高采烈、得意洋洋地準備收網時,鵪鶉們就照著昨天鵪鶉王教的計策,齊心合力頂著羅網向上飛,飛過森林,落到荊棘叢中,把羅網丟下,一個個全都飛跑了。

捕鳥師一時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羅網就被鵪鶉帶著飛跑了。他翻山越嶺,費了很大的勁,才在荊棘叢中找到了羅網,裡面連一隻鵪鶉也沒有。此時天色已黑,捕鳥師只好空著手,懊喪地回到了家中。
  
就這樣,捕鳥師連續幾天都是空著手,很晚才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不高興,不免對他大發脾氣:
  「你這個懶鬼、賭棍,每天空著雙手,這麼晚才回家,看你那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的樣子,是不是到什麼地方鬼混、賭輸錢啦?」
  
捕鳥師回答:
「真冤枉!我怎麼會去鬼混呢?我每日早出晚歸都是想盡辦法捕捉鵪鶉啊!只是那些鵪鶉們變得越來越狡猾了。」
  
「那些鵪鶉不吃你的食物了嗎?可是你每天帶走的糧食都沒有拿回來呀。」
  
「誰知道這些鵪鶉也懂得團結一致。每天我把食物撒任地上的時候,牠們仍然照吃不誤,只是我把羅網套到他們頭上時,他們卻同心協力頂著羅網飛,飛到森林外的荊棘叢中,丟下羅網逃跑了。我還要走很遠的路,把網找回來,所以很晚才能回家。」
  
「捕不到鵪鶉,我們今後的日子要怎麼過呢?」妻子說著說著嗚咽了起來。
  
捕鳥師還是胸有成竹地安慰妻子:「這你放心,依我看,牠們這種合作精神是不會長久的。只要內部發生了爭吵,就會眾心不齊。那時候,看我把她們一網打盡!」
  
安慰了妻子,捕鳥師還為妻子唱了一首歌:
  「群鳥團結眾齊心,力量大無比,雖然羅網帶上空,此事不長久。一旦內部有紛爭,瞬間就會落我手呀、落我手!」
  
過了幾天,鵪鶉們看到捕鳥師沒有什麼動靜了,就放心大膽地落在地上去尋食,有勇敢一些的,就離開了集體,三一堆,倆一夥地單獨行動了。
  
這時,甲鵪鶉在降落地面時,不小心碰了一下乙鵪鶉的頭。
  
乙鵪鶉發怒地問:「啾啾!是誰這麼不長眼睛,踩在我的頭上?」
  
甲鵪鶉道歉:「是我不小心踩了你,對不起!不過,你也沒有撞壞吧?」
  
乙鵪鶉覺得甲鵪鶉道歉沒誠意,於是兩隻鵪鶉就爭吵起來。
  
乙鵪鶉罵道:「你以為你的力氣大,就可以踩在我的頭上。沒有我,你能頂著羅網飛嗎?」
  
甲鵪鶉也反擊:「照你這麼說,你能夠自己頂著羅網飛嘍?」
  
兩隻鵪鶉互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竟你推我打地動起手來。
  
鵪鶉王看到這種情景,內心十分氣憤,心想:
 「親族間有矛盾,經常發生爭吵,是絕對不會有幸福的。眾心不齊,就不可能再齊心合力戰勝捕鳥師的羅網了。我不能和這樣不團結的鵪鶉生活在一起,以免遭受到更大的不幸。」
  
於是,鵪鶉王就帶著一些願意聽從自己教導的眷屬們離開了這裡,到很遠的地方安家落戶去了。
  
過了幾天,捕鳥師又來到樹林裡,用老辦法又套住了一群鵪鶉。
  
開始的時候,這群鵪鶉還想把腦袋頂出網眼準備齊心協力往天上飛。就在這時,先前那兩隻吵架的鵪鶉卻不顧大局,相互賭起氣來。
  
「我從前頂網時,傷了頭上的毛,這次該輪到你去頂啦!」
  
「我從前頂網峙,把兩個翅膀的毛都失去了,還是你去頂吧!」

就在他們爭吵不休、相互推諉的時候,捕鳥師卻拉緊了網繩,把鵪鶉全部套在網中。這時,鵪鶉們再想住天上飛,已經來不及了,只好眼看著捕鳥師把自己和同伴們一隻隻地抓到鳥籠中,回家向妻了交差去了。
  
世尊說完這個故事,念了一首謁語:
 「親族之間團結齊心,是興旺的福音;親族之間爭紛渙散,是滅亡的根源。」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八萬四千塔的因緣

在過去世中有一個國王,名叫波塞奇,他統治著人間八萬四千個國家。當時世中有佛名為弗沙。國王波塞奇與八萬四千個國家的臣民都十分虔誠、恭敬地供養弗沙佛和比丘僧眾。

「雖然我的國家臣民都能有機會接觸到佛,有供養佛陀與僧眾的機會與功德。但是邊陲的小國們,地處偏僻,人民大眾都無從修福修慧啊!」

波塞奇國王終日憂國憂民,立即召請畫師來畫佛像,準備將佛像分到偏遠國土,讓所有臣民都能夠恭敬禮拜佛像。

於是,八萬四千國最出色的畫師們齊聚一堂,都被波塞奇國王請來畫佛像。

諸畫師看到佛的相好莊嚴,無論怎樣努力,也只能描繪出少許,而不能圓滿地將佛身的相好莊嚴展現在畫布上。

波塞奇王見到諸畫師所畫的佛像,覺得沒有一位能夠如實地展現佛陀的形象,於是便齋戒沐浴,親自動手調和色彩,以恭敬的心來畫佛像。

波塞奇王心中寧靜無比,進入佛的精神境界,如臨其境,因而畫出神采逼真的佛像,被眾畫師遵為楷模。
  
八萬四千國的畫師們照著國王的親筆畫,模仿了八萬四千幅莊嚴的佛像,分送到八萬四千個小國,使諸國國王及人民都能供養佛像、信奉佛法。
  
八萬四千個國家的國王、臣民都將佛像視為真正的佛,佛像在那裡,佛就在哪裡,哪裡的人民就信仰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奉行眾善;佛像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家就國泰民安,國家吉祥。八萬四千尊佛像於是遍佈了八萬四千個國家。
  
而波塞奇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龍容.容忍

 世尊在成佛前,廣行菩薩道時,曾經在某一世中,與阿難尊者分別轉生為金龍和白龍,一起生活在大海裡。

  
有一天,白龍無聊的對金龍說:「我們共同在海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海裡的所有景觀,我們都看過啦!我倆一起上陸地去遊玩,你說好不好?」
  
金龍告誡他:「你要知道,陸地上的人經常愛惹事生非,有不少惡習,招惹不得。我們就老老實實待在海中吧,別輕易上陸地了。」
  
白龍靈機一動說:「這沒關係,我們可以化做小蛇。如果路上沒人,我倆就在大道上行走,一旦遇到行人就在路邊草叢裡隱藏起來。別人不會發現我們,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啦!」
  
「好吧!不過還是要謹慎一些!」最後,兩條龍決定一起上陸地去遊玩。
  
他們飛騰出海面,化做兩條小蛇登上陸地。剛爬行了不遠,便遇到了一條毒蛇。毒蛇看到兩條小蛇之後,起了惡念,毒蛇吐出毒沫,想要加害他們。
  
兩條化做小蛇的龍看到毒蛇的凶相,白龍大怒:「牠以為他是誰啊?我可是高貴的龍呢!難道還怕牠一條小小毒蛇嗎?哼!看我把牠除掉!」
  
金龍急忙制止同伴說:「你是有修養的神龍,應當寬恕塵世的愚昧眾生,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我們不是上岸前就約定好了嗎?」
  
白龍聽了只好接受,雖然內心仍然忿忿不平,但還是放棄了除掉那條毒蛇的念頭。
  
金龍接著說:「古人常說:『貪欲為狂人,沒有仁義心;嫉妒欲害愛,唯默忍為安。』貪心的人沒有仁義心,嫉妒的人沒有慈愛心,遇到這樣的事情,只有隱忍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在回大海的路上,金龍繼續跟白龍勸導:「我們化身為小蛇,如果剛剛和毒蛇硬碰硬,不管哪一方,都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傷害。一定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忍!忍!忍那些不可忍之事,這是聖戒啊!」
  
當時那一條想要傷害金龍和白龍的毒蛇,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沉默的慕魄太子

在波羅奈國有個太子名叫慕魄,不僅面貌端正,而且非常聰慧,上至天文地理,宿命星辰;下至人間萬物,往來因果,他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但這個聰明絕頂的太子,到了十三歲時卻忽然閉口不說話了。
  
天冷加衣,到時吃飯,他都任由隨從服侍,給他什麼就是什麼,無欲無求。有耳朵有眼睛,卻像看不見、聽不見一樣;雖然聰明異常,智慧過人,卻什麼都不聞不問。
  
老國王見到兒子這樣,心裡十分愁苦。他詢問了一個婆羅門意見,婆羅門緊張地說:

 「大王祖業毀滅的時候不遠了,雖然太子相貌堂堂,但您想想,為什麼有了這個太子後,便再也沒有兒女了呢?這都是太子所剋的呀,只有將他活活埋掉,大王才可以保全國家,連得貴子,不然的話,麻煩可就大了。」
  
國王聽了這話,覺得有道理,但一想到自己的愛子將因此死去,心裡更是發愁了。過了好一陣子的食不知味、寢難安眠,國王終於決定聽從婆羅門的勸告。    
  
這時一位大臣建議:「依老臣之見,不如挖一個深洞,裡面修成居室模樣,放些糧食物品,再加上五個僕人,將太子放在裡頭,聽憑命運安排吧。」國王聽了,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便告訴下屬去做準備。
  
僕人們趕著車,來到挖洞穴的那個地方,此時洞穴還沒有挖好。
  
太子慕魄坐在車上,心裡暗暗想著所發生的一切,不知不覺地輕輕說出話來:
  
「父王和國中的大臣百姓們都說我是癡呆聾啞,其實他們不知道,我所以不說話是為了擺脫塵世間的一切俗緣,拋棄那些無窮盡的煩惱之事!現在卻因我這樣的做法,反倒使自己被人認為是招致家族不幸之徒,要被關在這洞穴裡別離人世,難道這真是命運的安排嗎?」
  
太子的嘆息,被一旁的侍從聽見了,連忙快馬回去告知國王。國王聽了,悲喜交加,立即帶著王后一道駕車前往迎回太子。
  
慕魄見父王來到,便起身相迎,恭敬地請父王就坐。國王細聽太子說話的聲音,雖然平緩卻隱含神威,似有震天動地的力量,心裡高興之極,便請慕魄回宮,讓他管理朝政,自己願意退位。
  
慕魄拒絕了國王的好意:「父王,您不知道,我實在害怕再受地獄煎熬之苦呀!」
  
國王聽了十分不解。太子接著說:
  
「我的前世曾做過國王,在位時以德政治理國家,國家二十五年來沒有官司訟狀,也沒打過仗,牢獄中從未關過人,朝廷對人民廣施仁德之舉,常常周濟窮苦百姓。雖然如此,我還是因為犯了一點過失而在死後被打入地獄六萬餘年,遭受熬煎烹煮、生剝活裂之苦。受刑時痛苦難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當時您正在父母的庇護下無憂無慮地生活呢,更不用說來分擔我的痛苦了。」
  
「那麼,你犯的是什麼罪過呢?」國王問道。

「我往昔做國王的時候,所管理的領域裡有許多小的附屬國。由於我生性仁慈,一味強調以仁德治國,各種法紀鬆弛,各個小國便覺得我軟弱可欺,便組織起兵馬來攻打。我拿出大批珍貴財物換取了短暫的和平。反覆多次後,他們不僅不思悔過,反而變本加厲,貪得無饜。但我依舊認為對於各小國國王只要能慢慢教育誘導,就可以讓他們去惡從善。我為王一日,就要施行普濟眾生之德,永遠不興誅殺懲罰之舉。後來,各小國見我一味遷就,氣焰越發囂張,索性肆無忌憚,興兵再度打來,一路之上任意殘殺無辜,塗炭人民。
  
我聽到百姓遇害的消息,心裡十分難過,多次淚如雨下。在宮裡穿戴起喪服,為諸國死難的百姓奠祭。消息傳開,眾小國的國王聽說我慈悲心懷,愛民若子,為無辜百姓服喪,不禁都被感動,一改殘暴的本性,紛紛來降服歸順。我雖然最後降服了眾國王,但先前畢竟傷害了許多無辜的人民呀,這就是我獲罪的原因。」 

慕魄太子講完了自己前世的因果以後,國王雖然明白了不少,但畢竟是上輩子的事,也不完全是他的錯,便安慰兒子說:「你已明白了前世的因果,得知了自己的罪過,這已經是很好的了,何必還這樣折磨自己呢?」
  
慕魄堅決地說:「我每次想到這些,心裡便痛苦的不得了,唯恐前世的吉凶禍福、安危成敗會再次經歷,所以希望自己不要過問世間俗事,避免妄辨好壞造成無盡的煩惱。我的沉默不語雖然讓我減少許多麻煩事,想不到仍為世人所誤解,而招來滅頂之禍。原本這次您下令把我活埋,我原不打算辯白的,只是不願意看到您做了錯事,日後會墜入地獄受苦,永無出頭之日,所以才又開口說話。
  
我從來不想做國王,生活中的煩惱事是數不盡的,樂少苦多才是現實的生活。我視功名富貴為身外之物,如塵土一樣不值錢。我內心淡薄名利,而您卻要讓我當國王?」
  
國王仍然想讓太子回心轉意,便又勸他道:「你是個智慧過人的孩子,將來是要成大器的,千萬不要隨便拋棄這一切呀!」
  
慕魄太子見父親還要苦言相勸,便嚴厲的對父親說:「就拿世俗的觀點來看吧!從沒聽說過父親拋棄活生生的兒子。您既然這樣做了,就表示我們的骨肉之情已斷。現在你苦苦相求要迎我回宮,也是白費工夫,我不會答應的。」
  
國王見兒子執意不肯,知道他心意已決,心中不禁茫然失措,無言以對。過了好一會兒才對慕魄說:「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前世做國王時廣施善政,僅有些小罪過又不完全是你的責任,尚且要受地獄之罪。而我如今治國的政策談不上仁政,倒有不少失誤,往後保不住也要遭受地獄之苦呢。這些俗事看來也不宜再拖累你了。」
  
於是,國王便順從慕魄太子出家修行解脫之道的意願。太子從此捨棄了王位,一心修行,最後終於開悟成佛。
  
這位慕魄太子就是佛陀的前身,那婆羅門相師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大雁忠臣

很久以前,在一個碧波粼粼、水草豐茂美麗幽靜的大湖裡,居住著數不清的大雁。大雁雖然無數,但全由雁王統管著。
  
雁王是菩薩轉生的,名字叫東持國天王。雁王只有一位大臣輔佐他,這個大臣則是佛弟子阿難的前世,名字叫性善。性善是個忠義的好大臣,不僅輔佐治國有方,精明強幹,而且心地非常善良,從不居功自傲,忠心耿耿。
  
君臣二人,互敬互愛,就像鳥的兩隻翅膀,配合得非常協調、有默契。巧的是,君臣二人面貌幾乎相同,不明就裡的人,還把他們當成父子呢!
  
這對君臣的名聲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更是聲名遠揚,很自然就傳到了波羅尼斯國王梵施的耳中。這位國王非常想見見這兩隻聞名遐邇的大雁,於是命令一個捕鳥能手,去「邀請」雁王和牠的大臣性善。
  
捕鳥的獵人經過一段長時間觀察,瞭解了雁群們的活動規律,然後悄悄佈下了羅網,果然捕捉到雁王。
  
這個雁王果然品德高尚,牠自己被捉,卻首先想到群雁:
 「不能讓其他大雁也遭到這樣的不幸!」
  
於是雁王竭盡全力,發出了一種特別的鳴叫告訴雁群有危險。別的雁見到雁王被擒,都嚇得亂喊亂叫,四處逃散。只有雁臣性善留在雁王身邊,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存亡,心甘情願地與雁王同舟共濟。
  
雁王此時很受感動,但地無可奈何地對性善說:
 「快走吧!我陷入了羅網,縱然有翅膀,也難飛走。你留在這裡也幫不了忙,沒有必要和我一起受難,你應該飛到其他的地方去。」

性善卻坦然地回答雁王說:
 「我留在這兒也不見得就一定死去,到別處去最終也免不了老死。在平安的日子裡我侍奉你,在危難的時刻我為什麼要拋棄你呢?如果只求保命,狠心地置大王的危難而不顧,我的良心將會永遠受到譴責,也必定會受到別人的唾罵,那麼我又有何面目見容於世呢?大王!不管有什麼風險,我永遠忠於您,和您同生共死!你要是活不成,我又何必貪生?」
  
雁王聽到這裡,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但仍然苦口婆心地勸說牠的好友兼忠臣。
  
這時,捕鳥的獵人已經攝手攝腳地走了過來,聽到兩隻非常漂亮的大雁在談話,他睜圓了眼睛仔細一看,見逮住的是雁王,但另一隻雁臣並不驚慌,也不飛走。

 獵人很驚訝的問雁臣:「你沒有被網住,可以趕快飛走,我馬上就來捉你們了,你為何不逃呢?」
  
「我當然能飛,但為什麼不飛?是因為我們擁戴的雁王遇難了,我很悲痛。你的網雖然套住了雁王的雙腳,而我的雙翅卻被道義之網緊緊地箍住了,飛不起來了。」
  
獵人看到這種情景,很受感動,就對雁臣說:「我不傷害你,你可以平安地飛走了,快去和你的親友們團聚吧!」
  
「假如你不願意讓我更痛苦,那你就應該答應我的請求。你如果只需捉住一隻大雁,那你就放走雁王,抓住我。我們倆外貌完全一樣,身體一樣大小,年歲也完全相同,你決不會吃虧。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先把我抓起來,然後再放走雁王。這樣一來,你得到了大雁,我了卻了心願,其他大雁也會高興,我們的友誼也保住了,你看怎麼樣?」雁臣性善說。

獵人被雁臣對雁王的赤膽忠心,深深感動,他禁不住雙手合十,對性善說:「善哉!善哉!像你這樣為主人獻身的義舉,人間實在少有,我怎麼忍心傷害你呢?」
  
說著說著,獵人就不顧國王的命令,解開網繩把雁王放了出來。

 性善見獵人果真放了雁王,感激地對獵人說:「你放了雁王,我真是太高興了。祝你和你的親人永遠幸福!為了使你本來的願望能夠實現,你可以把我和雁王放到籠子裡面,帶到王宮獻給國王,國王一定會非常高興,賞給你無數的金銀財寶。」
  
獵人這時也想:「這麼美麗可愛的兩隻大雁,世上少有,應該獻給國王。」於是,就將兩隻大雁帶到王宮裡面,獻給了國王。
  
國王得到了想念已久的兩隻大雁,而且見到兩隻大雁並沒有被捆起來,也沒有受到一絲傷害,便問起事情的經過。
  
獵人把前前後後的情況向國王稟告後,國王非常高興,把雁王放到自己的金座上,把雁臣放到大臣坐的籐椅上。
  
雁王見國王這樣敬重他們,也很高興,便用美妙的聲音問候國王:「尊貴的大王,你的身體可好嗎?」
  
「大雁,我一切都很好。」國王也高興地回答:「長久以來,我渴望見到你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你們兩位的光臨,我非常歡迎。獵人完成了一件大事,我應該給他重賞。」
  
國王賞了獵人很多珍寶和財物後,便和雁王一來一往的聊起天,從治國之道談論到經典奧義,國王也十分讚賞雁王的智慧與豁達。
  
國王又對雁王和性善說:「你們召臣特意光臨王宮,我很想送你們一些東西,當然我也知道,你們這樣品德高尚的聖賢,美食財物是不能讓你們動心的,只希望你們有些什麼期盼和要求,儘管對我面言。」
  
「只有誠心和信賴可算最好的禮物。」雁王懇切地說。

 「那性善大臣呢?怎麼不見你說話?你有些什麼要求嗎?」國王笑著問道。
  
性善馬上按照君臣的禮節向國王叩頭頂禮,接著說:「兩王能這樣的親密交談、友好往來,誰還不心滿意足呢?兩王交談,做臣子的怎麼隨意插話。我是提不出什麼要求來的,請大王見諒。」
  
聽雁臣性善這麼一說,國王對他們更加敬佩了。他對性善說:
  
「以前聽人們讚揚你的功德,今天眼見為實,你真不愧是忠實善良和通達情理啊!我要和你的雁王結成好朋友,也希望你和我們的友誼能更加深厚。」
  
雁王見國王這樣仁慈,也感動地說道:

 「我很感謝大王對我們的厚待。我希望大王能行有功有德的善事。如果缺少功德,即使有錢也不會有什麼好處。如果有了功德,子孫萬代興旺發達,好的名聲也可以使人人皆知。現在我們在這裡雖然很快樂,但我們的親人好友們都在悲痛地呼喚我們,大王還是放我們回去吧!」
  
國王毫不猶豫地答應雁王的要求,立即放開了大雁,雁王展翅凌空,雁臣也像雁王的影子一樣緊隨其後,很快返回雁群當中。大雁們看到雁王與雁臣安然的歸來,不禁歡聲雷動!
  
後來,雁王經常到王宮去和國王談經論道,國王每次都真心實意地熱情招待。他們成了良師益友,情深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