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大權示現

大權示現

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寒山子,隱居浙江天臺山之寒巖,常至國清寺遊玩,與寺中拾得大師厚善。當時拾得負齋堂行堂責,常將大眾喫剩飯粥菜滓,收入竹筒中,寒山若來,即負之而去。或於長廊叫喚快活,行止不定,舉動若狂,間有寺僧逐罵,彼則撫掌大笑。

時有閭丘胤,初為臺州刺史,剛欲束裝首途,遽然頭痛若裂。是時,適逢豐干禪師,從天臺國清寺來,為之咒水治疾,須臾即癒。胤問:「天臺有何賢士?」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胤至郡後,即詣國清,問豐干院,住持道翹道引,至院無人,唯見虎跡而已。又問寒山拾得,引至灶寮,見二師向火大笑。胤前禮拜。二師喝胤曰:「豐干彌陀,君見不識,禮我何為?」二師即把手笑曰:「彌陀饒舌!彌陀饒舌!」隨即走向寒巖,隱而不見,更不返寺矣。

按:諸佛菩薩,以大悲心,他方此界,逐類隨形,救苦眾生。或韜光晦影,俯同迷俗,或顯現神異,或死而更生,或定而後空,靈跡怪詭,莫測其然。所謂凡有利益,無不興崇。我人若見聞矯變奇異之權化者,雖於濟物之事相上有所反常,祗欲與道相合,決不可加以毀侮愚弄,自增罪業。

茲以寒山大師而論,當時國清寺住眾數百,除豐干拾得二師與其厚善外,其他無不視寒為瘋狂子,時常辱之、欺之、罵之、逐之、甚至打之,而寒師終不發怒,不懷怨忿,更不作反抗,祗是翻身撫掌,笑忍而去。一日,寒山問拾得曰:「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罵我、騙我時,如何辦?」拾得答云:「祗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看他如何?」斯一問答,足夠玩味。可作我人平時為人之警語。

《大平廣記》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歷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即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十餘年忽不復見。拾得者,因豐干於赤城路側得之,可十歲,委問無家,付庫院養之,故名拾得。豐干身材肥大,高長七尺,住佛殿後僧院,碾米供眾。三人如手足,均善詩,故相互交遊。」

法音集(一)—佛教典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