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
從前有某法師講經,座下常有一童子聽講。一日,聞法師說:「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童子內心雖為感悟,但為證此事之不虛。於聽經畢,返回家後,遂用木板,穿一孔穴,擲於門前池中,親自作相似之試驗。不料躍身池中,雖經時時舉首,欲值木孔,而因水漂木蕩,始終未能投入孔穴。
因之,益發有感,即自思惟,深廣大海,驚人浪濤,無眼之盲龜,於斯海中,百年出頭一次,欲值海上浮木孔穴,實為夢想,萬難如願。今我以池狹浪小,復有兩眼,數數出頭,探值木孔,猶不能辦,況彼大海盲龜,而當得值。
即說偈云:「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為難,惡道復人身,難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願離三有獄,恒時善修習,必使得解脫。」
按:佛在《提謂經》上,亦說有人身難得之妙喻。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諸如此類,經論中比比皆是,佛之用意,無非誡勗道俗者,常須作意正念現前,絲毫不得微生怠慢之心。因為得來不易之人身,其為上升下墮之總樞紐,作善造惡之主因。身為善業,既受榮譽於當世,復感未來人天之福樂,乃至積多善而躋臻佛果。苟若身為不善,不但受毀辱於今生,猶招沉淪惡趣之苦報,以我人日常於此難得易失而又短暫之軀殼,宜當時念善護,使之行乎於道,契乎於德,無令違越軌範,輕舉妄動。
可是,現有一類混世之徒。上焉者,好容易謀得一點名位,然而逞權仗勢,唯利是圖,作見利忘義之勾當。一旦東窗事發,則名利雙亡,所謂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不義之財,得而易失。中焉者,為謀衣食,庸碌一生,養護妻孥,迨至稍有積貲,自身已是風燭殘年,形近入土。所謂「早奔西來晚奔東,人身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下焉者,終日懶閑游蕩,惹是生非,組幫結派,朋比為奸,酒樓舞榭。古德云:「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待無花空折技。」
如是之人,好似全身痲痺,壯如行屍走肉,豈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朝三十夜到來,任閻羅王牽著鼻子走,刀山劍樹,受苦無期。正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一失人身萬難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