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孝順的長者子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時,曾為比丘們講述了一個孝順的長者子的故事:過去,在印度波羅奈國流傳著一個陋習──
當父母年老時,就將他們活埋,以節省食糧來養活子息。時間一久,竟成了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
波羅奈國中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十分孝順,因此,對國內有這樣一條法律實在不能認同,總希望有一天能夠導正它。
歲月不饒人,長者逐漸老邁了,兒子為了孝順父親,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將父親藏在裡面,每天以上好的飲食供養父親。他這份孝心,感動了天神現身前來協助。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紙,來到波羅奈國王的面前,對國王說:「這張紙上有四個問題,如果七日內能夠解答出來,我就擁護你和你的國家;如果答不出來,我就把你的頭劈成七塊!」說完,就立刻消失了。國王緊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議,然而,大家望著紙上的四個難題,絞盡腦汁卻還是束手無策,期限一天天的逼近,國王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於是,將問題昭告天下,凡是能夠找到解答的人,就能得到最大的獎勵:「不論什麼要求,國王都答應他。」
天神到底給了國王什麼難題呢?「什麼是最大的財富?」「什麼是最大的快樂?」「什麼是第一美味?」「什麼最長壽?」
長者子見到這四個問題,立即跑回家詢問密室中的父親,果然,長者一一給了圓滿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財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樂。」「誠實語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為長壽。」
長者子向國王稟告這些解答,於是國王順利通過了天神的考驗,國王高興極了。便問長者子:「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嗎?還是誰教你的呢?」長者子回答:「是我父親教導的。」國王非常詫異:「你父親?他不是已經很老了嗎?他現在在那裡?」「請大王饒恕,我的父親確實已經老了,而我違反國法,私自將他藏在家中的密室。」長者子接著說:「大王,父母對我們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懷胎、辛苦的撫養長大、還要教育一切為人處事的道理,才能成就今天的我們。縱使有人能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走一百年,並且無微不至的事奉、供養,這樣做,都還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別無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廢除『活埋年老父母』這條法律。」

當然,波羅奈王必須遵守諾言,答應長者子一切的要求。而事實上,國王也深受感動,不僅廢除這條法律,還增加另一條法律:「凡是不孝順父母的人,將治以重罪。」

佛陀對比丘們說:「能夠孝養、恭敬父母,即是孝養、恭敬一切佛及賢聖,這是非常殊勝可貴的。」佛陀接著說:
「當時的長者子就是我,由於當時能夠去除不孝的陋習,更成就孝順的法律,這份功德福報,也就是今日成佛的資糧!」比丘們聽了都讚歎不已,紛紛發心效尤。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古今中外,無論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孝道的。父母養育子女,終其一生,心念都繫在兒女身上,這種恩情是用盡一生的生命也無法報達的。

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無量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將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眾生,人人皆能如此,這個世界必定更詳和。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孝順的白象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
一是迦尸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
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
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尸王的軍隊打敗,
迦尸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
「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
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
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
這隻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
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
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
為牠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舖了非常柔軟的毯子,
又給牠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
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尸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
「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
「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裡,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
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尸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
同時頒令,
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
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
迦尸王高興極了,立刻派牠進攻比提醯國。
但是,
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
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
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
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佛陀說:
「當時的迦尸國王就是現在的波斯匿王,比提醯王就是現在的阿闍世王,當時的香象就是我。」
由於世尊當時能孝養父母的緣故,
使其他的眾生也跟著孝養父母,
並且使兩國和平共處,不再戰爭呢!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
佛經中亦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滅火

「失火了!失火了! 」
盛大的狂歡酒宴中, 全村人從迷醉中回頭一望,
朦朦朧朧的視線內,處處火海猛焰;
四下張望,
鬆軟的四肢根本無以支撐自己找出生路。
「這下完了,大家只好等死!」
有人開始扯髮哭泣。
但是,頭腦還清醒的人,卻脫口高呼:
「至尊至聖的佛陀不是正好住在村裡?佛陀啊,請救我們逃脫祝融之災吧!」
眾人紛紛默禱,
佛的身影竟不知從何處來到火場,
莊嚴的聲音剎時令現場一片清涼:
「一切眾生都有三把烈火:貪欲之火、瞋怒之火、愚癡之火。我用無上智慧之水,熄滅這三火。如果,我所說的是真的,這場火災應當瞬間消滅!」
奇妙的事發生了:
火舌就像被周圍的空氣吸乾一樣,
剎時無影無蹤。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村民們彼此相視喜極而泣,對佛陀生起絕對的信心和感激。
此時,
佛陀更啟妙口宣流法語,
眾人聞法立即悟解,證得初果。
隨侍佛陀之側的比丘們,目睹事件發生始末,深感不可思議:
「佛陀,為何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救了他們的身,也救了他們的心?」
佛陀緩緩道來這一段在過去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時,
與村民們結下善緣的故事:
「一天,風勢乾猛,令竹林相互磨擦而起火,焚燒山林遍野,眼見即將奪去一切生靈的性命。這時,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哀愍大眾無翅飛逃,就千萬度往返於山海之間,用牠微薄的雙翼沾以海水,一次又一次灑向漫天火海。如此堅毅、真誠的義行,感動了帝釋天。
天帝詢問道:
『歡喜首啊,你小小身軀如何能解救千萬里廣的火勢呢?』
鸚鵡認真地回答:
『我的心意比火勢更寬闊啊!如果今生滅不了,發誓來生一定把它撲滅!』
帝釋深受感動,施展神通力,傾注豪雨,剎時解救了全山生靈。
這隻鸚鵡就是我的前身,
林中的鳥獸就是村裡的百姓,
當時的我,滅火讓他們脫困得安;
今生一樣,滅卻有形和無形的火,
讓他們遠離災難,得到安穩。」
比丘們深深思惟個中蘊含的深意,又請問佛陀:
「為什麼村人能夠立刻證得初果聖位呢?」
佛陀答道:
「那是因為在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他們曾經發心受持五戒的緣故。由於持戒不犯的殊勝善因,今天才能徹見真理,證得初果須陀洹!」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村人們由於持五戒,而有聽經聞法即能成道的福德;鸚鵡由於捨身滅火的大慈悲心、大精進心,而得以於未來成就佛道。我們學佛,是否學到了如此持戒、慈悲和精進的精神呢?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浴佛得雨

久遠以前,有一國王迦步,統領天下,國勢強盛,人民富庶。
有一年,國內突然發生大災旱,
國中精通天文地理的相師們紛紛推算,皆言:
「此災旱將歷時十二年,才能結束。」
得知這則消息,全國上下無不憂心忡忡,
迦步王於是召集群臣,共謀解決之道。
其中一位有智大臣說:
「陛下,要消除此災難,應當打造種種金製容器,盛滿香湯,置於街道兩旁,讓全國人民用以浴沐如來,廣植福田,然後再造佛塔廟,廣修功德。如此,就能消災免難。」
迦步王於是帶領王宮大臣及全國人民,
以虔誠恭敬心,
恭請佛陀慈悲駕臨,並以香湯沐浴如來。
然後將此香湯,裝於八萬四千寶瓶中,
分送遠近各國,並造佛塔廟供養祈福。
由於此浴佛及造佛塔廟的殊勝功德,
即時雷電交加,天降甘霖,災旱解除,五穀豐收,
不僅人民益加安樂,國家也更為富強。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六
省思

佛陀的大慈悲、大願力和清淨功德,是眾生的福田,因此浴佛、供養能消災免難;然而,我們還要能進一步體會浴佛的深意:「外離身垢,內除心染」,不再造惡業,才是真正的浴自心佛。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祭樹神的老翁

從前,有一個家財萬貫的老翁,生性貪婪,但非常吝嗇,喜愛優渥的享受,卻捨不得花錢。

一日黃昏,彩霞隱隱泛著紅光,微風輕輕地吹著,庭園中的老柏樹,也挲挲地喝著;老翁佇立在園中,遐想自己大快朵頤地吃著羊肉。突然,心中暗生一個既能免費吃肉又不失尊嚴的計謀。
老翁命僕人前去叫喚自己的兒子來,然後佯裝虔誠地站在老樹前,雙手合十,喃喃地禱告:「樹神啊!望您庇佑我代代富貴,世世吉祥。」隨後,老翁對兒子說:「兒啊!我們之所以巨富,都是蒙老柏樹的庇蔭,你們每年要以羊做為牲品,隆重的祭祀樹神。」兒子們便依父親之意,屠殺羊群,並蓋了一座祠堂來祭祀樹神。就這樣,老翁總有吃不完的羊肉,很是得意。
年復一年,老翁逐漸衰老,並生了一場大病,臨終前,夢見羊群來索命,結果,往生後竟投生到自家的羊群中。
這一天,又到了祭祀的日子,老翁的兒子正巧選中了老翁所轉世的這一頭羊,這時,老翁才心生後悔:「兒啊!這老柏樹並非樹神,只是我貪圖口腹之慾罷了!兒子,別再一錯再錯,否則果報難逃啊!」當老翁的兒子拿起屠刀正宰向這頭羊時,恰好有一個羅漢到這裡來乞食,阻止了這場殺戮。

羅漢指著羊,對老翁的兒子說:「別殺!這頭羊是你父親!」並以神力,使他見到這頭羊的前生,老翁的兒子看了,不禁慟然淚下,悔過萬分,並誓言:「從此之後,不再殺生!願盡形壽能廣植褔田、廣修供養」。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九
省思

六道輪迴、因緣果報歷歷不爽;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面對眾生時,我們是生起貪欲,還是慈悲心呢?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WalkGO for pokemon go



WalkGO for pokemon go  - play pokemon go without walking

Reminder: 
Android 6.0 or above. no need to root your device.
Under Android 6.0, you need to root device and make this app as System App. But not stable.
And you need take the risk of loss and so on yourself.

APK Downlaod 10018 

This app mock GPS to simulate walking.
It will start to move from your current location is.
You can choose the speed and direction of movement, you can pause at any time.
This app simulate walking. Can save location you have been and recording walking path by simulator.





If GPS icon is highlight, means GPS is online.
Should stop using this APP, or you will see character is flying between two locations.
Get into house or find somewhere GPS signal is low.




Speed: 5km/hr ~ 55km/hr
Location: Moving from current or last location.
Click START to play.


Please set permission, only for 6.0 and above.



Click OK.

Select application.




To get current location needs set mode to high accuracy.
Because GPS signal update slowly.




Then set mode to Device only, to prevent get location form network signal. 




Play screen






APK Version

Version 10018 Download Virus scan result
SHA256:b2227b1b541c65e2bff2f050d8023a48b21e8cdfb84155a8e8cd18dadc8bb9ec
File name: app-release-10018.apk


走路工GO for Pokemon GO


走路工GO for Pokemon GO


提醒: 
Android系統6.0以上,Pokemon GO 可以順利執行。

Android系統6.0以下,手機必須經過 root,然後將應用程式變成系統程式才能順利執行。
6.0以下的手機,還是有不穩的狀況,請自行斟酌使用。
當然,您自己必須承擔遊戲被停權等損失風險。



是一個模擬步行的GPS應用程式,會從你目前所在的位置開始移動。
你可以選擇移動速度和方向,可以隨時暫停繼續。

應用程式模擬步行。可以儲存去過的地點。可以錄製行走路徑。


操作說明:


注意當你的GPS圖示顯示成高亮或是閃爍時,表示現在GPS訊號強烈,會一直更新目前的位置。這時人物會在兩個地點跑來跑去,此時應該暫停使用走路工GO,找個室內或是訊號差的地方,再繼續使用。
當你使用一陣子突然GPS訊號出現,這是可以試著把"位置"訊號關閉幾分鐘,再開始試試。




步行速度: 5km/hr ~ 55km/hr
位置: 

  • 目前: 從目前所在位置開始移動。
  • 定點: 上次退出的位置或是儲存過的位置開始移動。
  • 路徑: 儲存的移動路徑。路徑執行時不能再手動移動人物位置。

按開始執行"走路工GO"






設定權限後再按一次開始




取得現在的位置需要高精度設置,因為GPS更新速度可能很久才一次訊號。
網路訊號比較快。





網路位置訊號會一直傳送到手機上,會造成人物位置亂跳。
所以必須只設定成GPS。








應該不需要再解釋了吧!

抓寶貝時請先暫停,不然會一直走。

操作時最好在定點,GPS訊號微弱的地方,不然人物會跳來挑去。


系統6.0手機,不再使用走路工GO時,請將模擬位置權限移除,回復真正的GPS訊號。


  • 新增定點位置

當你移動到想儲存定點的位置時,回到"走路工GO"。按下定位新增按鈕。


再輸入你想儲存的位置名稱。





  • 新增路徑

當你移動到想儲存路徑的位置時,回到"走路工GO"。按下路徑新增按鈕。


跳回遊戲。

移動羅盤左下角會多一個人形,底下會提示開始記錄路徑。你可以開始移動位置。
錄製的過程中,你可以隨時暫停,只會紀錄有變化的位置,不會記錄暫停的時間。
路徑起點跟終點要一致,不然會有突然由終點跑回起點的狀況。

要結束錄製,回到"走路工GO"。按下停止按鈕。


輸入路徑名稱,按確定就完成了。





APK 下載

Version 10018 Download Virus scan result
SHA256:b2227b1b541c65e2bff2f050d8023a48b21e8cdfb84155a8e8cd18dadc8bb9ec
File name: app-release-10018.apk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布施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那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天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經云:「貧窮布施難」,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布施供養。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難以割捨,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難捨能捨,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又有何用呢?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共命鳥

過去,雪山上住著一隻很特別的鳥,牠的身體上同時長著兩個頭。奇怪的是,一個頭經常能吃到香美甘甜的果子;另一個頭卻從來沒有嚐過美果的滋味,反而都吃到壞的、爛的果子。

在一個暖風徐徐的晌午,鳥兒又飛向樹林覓食。正當牠停下來要享用果子的時候,沒有嚐過美果的這個頭,生起了嫉妒心,嘀咕著:「真不公平,為什麼我總是吃不到好東西!既然這樣,今天不如吃個有毒的果子,以後你就再也不必吃了!」

另一個頭聽了,安慰道:「雖然我吃了好的果子,但最終我們都能一起吸收營養、同樣得到好的體力啊!」

儘管這番好言相勸,想不開的那個頭還是依然故我的吃下了那顆毒果,當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只是表現的層面不同罷了。更何況「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因為每個眾生不同的付出,而讓自己得以便利的生活、生存。

如果我們能真正看到這一點,必定會常懷感恩、平等、尊重的心,面對一切的眾生。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一切眾生,當他人有所成就時,為他的付出歡喜讚歎;如果他人做錯事了,也能包容?恕,乃至勉勵勸誡,如是正向的力量,便能讓自他不斷向上提升,整個團體和諧、安定。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半條毯子

從前,在波羅奈國曾經流傳著一個不合理的習俗:凡是家裡的父親年滿六十歲時,子女就必須給他準備一條毯子,讓他住在門邊,去看守門戶。當時,有兩兄弟也正在打算著,把他們的父親送去看門。

哥哥對弟弟說:「咱們的父親已經六十歲了,你快去準備毯子,好讓他去看門吧!」不一會兒,弟弟拿了截去一半的毯子來,哥哥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只給父親半條毯子?」弟弟回答:「我們家只有這麼一條毯子,若是整條都給父親,以後還要用,就沒有了。」哥哥更疑惑了:「以後還要給誰用?」弟弟說:「怎麼可以不留給哥哥用呢!將來等你老的時候,你的兒子也要替你做安排啊!」

一聽到這番話,哥哥心中就焦急不安起來,說:「難道沒有人可以例外嗎?」弟弟說:「是啊,每個人都會老,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於是,兄弟兩人便共同商量,希望能阻止這樣的陋習再繼續流傳下去。
  
第二天一早,兄弟二人便前往拜見一位輔佐國王的臣相,並說明自己的想法。輔相聽了,不但完全認同他們的看法,更將此事稟告國王。於是,賢明的國王立刻下令廢除這種陋習,並且宣告全國人民,必須孝養父母。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兩位商人

佛陀在王舍城時,有許多出家修行的比丘。
依佛陀教法修行的比丘,
個個都能證得果位,或是升到天上,享受人天福報。
但是,依從提婆達多教法而修行的人,
卻因為邪知邪見、又不為善,
最後都墮入地獄,受極大的痛苦。
  
佛說:
「不僅是今日依我教法修行的人,都得到了大利益;
依提婆達多教法修行的人,都受到苦報。
其實,長久以來,一直是如此。」
  
「在過去世,
有兩位商人,各帶領了五百位商人出外經商,
這兩隊人同時來到一個曠野。
這時,一個夜叉鬼化身成年輕人,
穿著高貴的衣服、頭上戴著花,
一邊走,手裡還一邊彈著琴。
見到商人,就對他們說:
『你們何必辛辛苦苦載這麼多的糧草和水?
前面不遠的地方,
就有清澈甘甜的水,更有肥美的草。
你們何不跟著我走,我來帶路!』

其中一位帶隊的商人,聽信了年輕人的話,
立刻放棄所有背負的水和糧草,
跟著年輕人先走了。
  
另一位帶隊的商人則說:
『我們現在並沒有真的看到水草,
還是應該謹慎些,不能丟棄身上的糧草!』
  
結果,
丟棄水和糧草先走的這一隊商人,
因為找不到水和糧草,全部渴死了。
另一隊商人,
則順利的到達了目的地。
當時,不放棄水草的人,就是我;
而放棄水草的,就是提婆達多。」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三

省思

凡事要謹慎、有善分別的智慧,才不會走錯路;
修行更須要有選擇正法的智慧,
有善知識的引導,道業才能成就。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神通抵不過業力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再大的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即使聖人,也離不開因果,我們豈能不謹慎小心?一但果報現前,我們是不是能如聖人的安詳自在坦然面對呢?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求長壽

在佛陀時代,
有一位頗富名望的長者,
他對於自己唯一的幼子百般疼愛。
一日,長者帶著兒子進城,
請相師為其預卜未來。
相師告訴長者:
「您的兒子很有福氣,終生大富大貴,不過……」
長者見相師欲言又止,連忙請示有何難言之隱。
相師告訴他:
「您兒子命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壽命不長。」
此後,長者便想盡各種方法來為兒子延壽。

首先,
他到了數名外道邪師的壇場,
請求他們用咒術、符令等為兒子增長壽命。
但令人失望的是,
外道邪師都搖頭表示:
壽命已經注定,無法改變!
長者雖十分沮喪,
但仍然不放棄尋找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法。

後來,
他聽說佛陀有大威德,能度眾生的種種苦厄,
於是,便前往精舍懇請佛陀慈悲加持。
佛陀告訴長者:
「一個人壽命的長短,源於過去的業力所致,這必須自己承擔!」
心急如焚的長者,更進一步地請佛陀開示能夠彌補的方法。

長者領受了佛陀的開示之後,
便帶著兒子到城門下,
每逢有人進出城門,隨即虔誠叩頭頂禮。
此時,負責捉拿性命的鬼神化作婆羅門進城,
一見有人如此恭敬禮拜,
隨即祝願:
「願您長命百歲!」
儘管長者的兒子理當短命,
然鬼神既已許下祝願,必定會信守此言。

拜這份謙忍恭敬之心所賜,
長者的兒子得以逢凶化吉,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有一分恭敬心,
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智慧。
反之,恃才傲物、眼高於頂,有什麼好處呢?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孝順的鸚鵡

昔日,
佛在王舍城說法期間,曾告訴比丘們:
「有二種惡行,其果報之快如球反彈,能令人速墮地獄。
是那兩種呢?
一、不知道奉養孝敬父母;
二、在父母的住處,作奸犯科,造種種不善之行。
世間也有兩種正行,能速令人升天享福,
一、能奉養孝敬父母;
二、於父母的住處,廣修善法。」
接著,世尊又說了一則故事……

在久遠劫前,雪山有一隻鸚鵡,
牠的父母眼睛失明不能外出覓食,
所以牠每天都會採集好的果實回來供養雙親。
當時有一個農夫在田裡播種,
他發願將來這些稻穀成熟後,要與所有的眾生一同分享。
鸚鵡聽了農夫的誓願,以後便經常至此採集穀子。

一日,
農夫到田裡巡視作物時,
發現很多稻穗被啄斷了,
於是 他起了懊惱之心,在田裡設下網子。

鸚鵡再度來採食的時候,
正好被網子給纏住了,動彈不得。
牠見農夫從田埂走來,即說:
「地主啊!你先前發願要將稻穀布施給大眾,所以我才敢到這裡覓食,現在你怎麼反悔了呢?
而且,
田地就像母親般蘊育著萬物;
稻種就如父親一樣養育他的孩子;
實語,就像小孩子那麼天真無邪,不欺騙別人;
農夫就像是國王那樣地愛護子民。
作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的擁護著你。」

農夫聽了這一番話,心生歡喜的問鸚鵡:
「你採這些稻穀要給誰用?」
鸚鵡回答:
「要奉養我的父母。」
於是,農夫告訴鸚鵡:
「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採穀,我願意布施給你。」
當時的鸚鵡就是佛陀的過去生,
農夫是舍利弗,
盲父、盲母即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固有的美德,隨著新世代的來臨,孝養父母的觀念似已逐漸淡薄,禽獸尚且如此孝順,而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燃火的尊者

從前,罽賓國有位戒德高尚、神力自在的祇夜多尊者。
南天竺國有兩位比丘,因慕祇夜多尊者的盛名而前來求法請益。

二比丘到達尊者住處前的樹下,見一形容枯槁的僧人,正在地窖前燃木取火。二比丘即問:「您認識祇夜多尊者嗎?」僧人回答:「認識。」「請問在何處可見到尊者?」「在這山上的第三個石窟中。」兩名比丘立刻上山,抵第三石窟時,見到方才燃火的僧人已先到達此地,二人不禁感到疑惑。其中一比丘恍然大悟地說:「具大威德神通力的尊者,必然能比我們早到啊!」於是比丘便請示祇夜多尊者:「尊者具有自在變化的神通力,何須自己燃火?」尊者答言:「我念念不忘過去沉淪生死苦海的痛苦,如果自己的頭、手和腳都能用來燃火,我也願意以此供養眾僧,更何況只是燃薪燒柴之事。」

二比丘接著又問:「尊者所言過去的生死之苦,意指為何?請為我們開示。」尊者說道:「過去生我曾五百世墮入畜生道,生而為狗,常處於饑渴交迫的困厄環境,只有兩次機會曾經吃飽過。一次是有人酒醉吐了滿地,我吃了那穢吐物而得安飽。另一次則是在一對夫婦的家裡,當時丈夫到田裡工作,妻子在家作飯,趁著妻子暫時外出的因緣,我即時跑進去偷吃他們的食物。由於盛食物的容器瓶口很小,起初我能夠將頭伸進去吃,後來就伸不出來。雖然飽餐一頓,但是卻付出了代價──正巧丈夫從田裡回來,一氣之下就把我的頭砍斷了!」

二比丘聽了尊者的開示,當下起了厭離生死輪迴的心,證得須陀洹果。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在長久的輪迴裡,我們也經歷過如祇夜多尊者所受的苦報,但是我們都忘了。今日,我們得以聽聞正法,更該常常居安思危,隨時警惕自己,從心靈上不斷提昇,廣積福慧資糧,才能出離生死輪迴之苦。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寶篋

從前有一個人,
家境貧窮,而且債臺高築,
因無力償還,便逃到他鄉。
在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路旁有一只寶篋,
裏面裝滿了珍奇寶物,
在寶物上覆蓋了一面鏡子。
此時,
窮人剛好路過這裡,
看到四下無人,便撿起寶篋,
打開一看,
裡面盡是珍奇異寶。

「這下發財了!」
窮人心裏歡喜得不得了。
正在高興之際,突然發現鏡子裡有個人,
不由得嚇了一大跳,
急忙的跟對方賠不是的說:
「我以為寶篋是空的,應該什麼都沒有,不知道您在裡面,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有意要拿您的東西。」
話一說完,
窮人也來不及弄清楚怎麼回事,
就飛也似地逃跑了。
原來窮人所見到的,
不過是鏡中自己的身影。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凡夫在煩惱的人生中得遇佛法,正如窮人得到寶篋。然而,如果放不下「我相」的執著,則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果報都不能成就,正如窮人因為自己的影子,捨寶而逃一樣。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沙彌得長壽

從前,有位羅漢,
收了一位小沙彌為徒。
一日,
羅漢入定,
觀察到小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
於是慈悲地叫他回家探望父母,
七日後再回來。

小沙彌辭別了師父,
就背了簡單的行囊下山。
回家的途中,
小沙彌看見眾多的螞蟻,在水中漂流,
眼看就要被淹死。
於是生起一念慈悲心,
立即脫下身上的袈裟,盛土來堰水,
並將螞蟻放到高處乾燥的地方,
就這樣,所有的螞蟻都得救了。

七日後,
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回到寺裏,
師父見到小沙彌回來,甚感驚訝!
「明明只有七天的壽命,為什麼卻好端端地回來了?究竟是怎麼回事?」
於是又入定以天眼觀察,
原來是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救了螞蟻,
而得以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自古以來,
人類為了求長生不老費盡心力,還是一無所得,
小沙彌卻輕而易舉的增福延壽,
為什麼呢?

凡事離不開因果,
種了因,一定有果;
沒有種因,只在果上求,當然是求不到。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瓦師、驢子,誰優秀?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想要辦一個大法會,
就吩咐弟子阿三:
「法會中需要使用瓦器,你到市集去找一位瓦師過來。」

於是阿三就來到一位瓦師家,
剛好碰到瓦師從外頭懊喪地回來,
一坐下來,
就開始悲泣啼哭。
阿三見狀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如此的悲傷。
瓦師邊擦眼淚邊道來:
「今天一大早,我用驢子載了瓦器要到市集去賣,出門不到一刻的工夫,驢子走著走著,突然一個踉蹌,竟然把我多年來辛苦做成的瓦器全部給砸了!」
阿三聽完事情的原委,很高興的說:
「這頭驢子實在是太棒了!好幾年工夫做成的瓦器,居然一下子就能全把它弄破。請你將這頭驢子賣給我吧。」
瓦師聽了當下很歡喜的就成交了。

阿三騎上驢子,歡歡喜喜的回來了,
婆羅門覺得詫異:
「你不帶瓦師回來,反而騎著一頭驢子回來做什麼?」
阿三沾沾自喜的說:
「這頭驢子比瓦師還要優秀!瓦師費了好幾年才做成的瓦器,牠一下子就能全弄破了。」
婆羅門聽了,赤紅著臉說:
「你實在是愚癡,有了這頭驢子,我們即使花上一百年也做不成一件瓦器!」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世間上有很多背恩忘義的人,受了別人的恩惠,非但不能回報,還造成更大的損失。
人若不能知恩、感恩、報恩,是不是就和這頭驢子一樣,終生受主人供養,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呢?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甘蔗汁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
並且相互約定,
誰能種出甜美、多汁的甘蔗,
誰就能得到獎賞。

約定後,
二人即開始忙著墾土、施肥,
其中一人突發奇想:
「甘蔗汁如此的甜美,若是用甘蔗汁來灌溉甘蔗田,將來種出來的甘蔗,一定更加甘甜。」
於是他便日夜不停地榨取大量甘蔗汁,
一邊澆田,
一邊期望著即將實現的豐收美夢。
可是萬萬沒想到,
甘蔗汁反而壞了剛播下的種子,
不但所有的甘蔗美夢都成了夢幻泡影,
而且也白白損失甜美的甘蔗汁。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積極,還要知因識果,才能得到圓滿的果報。
如果只著眼於追求未來的果報,卻因為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而種錯了因,反是弄巧成拙,更添惡果。因此,真正的認識因果,一點一滴由因上努力,才是積極正確的觀念。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一口喝盡

過去有一隊旅人,
在豔陽下經過長途跋涉後,身體極度地疲憊與飢渴,
怎奈在荒漠之中,卻尋不到半滴的水源。

一群人,
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
好不容易來到一條河邊,
清澈的河水,讓旅人們迫不及待的一飲而下。
可是其中一人,卻只是定定地看著河水,
久久不飲用。

隨行的人好奇地問他:
「你不是也很口渴,到處在找水喝?
現在到了河邊,為什麼反而又不喝呢?」
這位旅人神情嚴肅地回答說:
「假如這河水,我能夠喝完的話,我早就喝了。
現在河水這麼多,我怎麼喝也喝不完,
所以乾脆就不喝了。」
眾人聽完,都哄然地嗤笑他。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戒又名別解脫,每持一條戒,即斷除一種煩煩,能夠將佛陀所制之戒全部持守圓滿,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因擔心自己無法一次持守全部戒法而放棄受戒,不就如故事中的愚人一般,令人惋惜嗎?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快快長大

國王今天真的太高興了,因為小公主誕生了。小公主長得人見人愛,國王寸步不離的看著小公主,看著、看著……「公主這麼小,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於是把御醫找來。

「你有沒有什麼良藥,可以讓公主吃了,明天就長大。」國王問。御醫回答:「當然有囉!但是現在缺少的就是藥草,必須要到遠方去尋找。」國王聽完,就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御醫快去尋找。

啟程前,御醫慎重地交待國王:「從現在起直到我回國,您千萬不可再去見小公主,否則即使找回了藥草,也無效。」國王果然將他的話緊記在心,至此,再也不去見小公主,一心只盼著御醫快快歸來。

一年、二年……經過了十二年,御醫果然風塵僕僕的回來了,並且將找回來的藥草,讓小公主服了下去,然後將小公主帶到國王的面前。國王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小公主,不禁高興地誇讚御醫:「真不愧是一位良醫!」

為了謝謝他的辛苦,就賜給他許多金銀珠寶。在旁的大臣們,不禁暗笑國王的愚癡,難道不知道,經過了十二年,小公主自然是長大了,跟神藥有什麼關係?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沒有「累劫」的用功,何來「剎那」的頓悟呢?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三重樓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阿三,
非常富有、可說是家財萬貫,但卻愚癡無比。
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非常羨慕,
心想:
「我的財富也不輸他,我也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
第二天一大早,
阿三就差人找來木匠,準備開始蓋樓房,
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層樓房的人。
阿三滿心歡喜,將心目中的樓房描述給木匠聽,
木匠聽完說:
「沒問題,您儘管放心。保證給您一棟不同凡響的三層樓房。」
木匠果然沒有食言,
隔天立刻就帶了工人開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
阿三看了,興奮地期待著。

建造樓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
這位經驗十足的木匠當然也不例外。
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
非常賣力的工作著。
但是在一旁監工的阿三看了,心裡可急了,
不斷地嘀咕著:
「這種蓋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層樓』呢?」
於是阿三急忙對木匠說:
「不對,不對,我只要三層樓,你在做什麼?」
木匠回答:
「對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層樓啊!」
阿三說:
「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木匠回答: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蓋過一棟樓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從第一層樓開始蓋的。」
阿三仍然堅持說:
「不!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可憐的木匠,楞在那兒,真不曉得應該如何是好。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打起,才能成就,沒有一步登天的。如同世上有些人只想成為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卻不願意腳踏實地的求學、工作,可能嗎?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腳患

有一位長者收了二名弟子。
一日,長者患了腳疾,
喚來弟子二人,
各令他們一人按摩一隻腳,以減輕疼痛。
這二位弟子平日彼此就憎恨嫉妒,
此時更是冤家聚頭,分外眼紅,
於是二人一邊為師按摩,
一邊互相你瞪我、我瞪你。
左搓搓、右揉揉……
突然甲弟子聽到有人叫喚,
即起身離去。
乙弟子看看四下無人,
高興地喃喃自語:
「機會來了!非得好好教訓教訓你」,
於是取來石塊,用力地往長者的腳上砸去,
把甲弟子負責按摩的那隻腳打斷了。
甲弟子回來後見狀,
二話不說,
憤怒地拾起地上的石塊,
也往乙弟子負責的那隻腳使勁砸去。
可憐的長者,
原本的腳疾不但未復原,
反而因為二位弟子的相互憎恨而更添新傷。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憎恨與嫉妒也像故事中長者的兩位弟子般,
常常砸斷我們的「雙腳」,
讓我們諸事難行!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平分


 從前摩羅國有一位富翁, 
得到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
就把二個兒子喚到床前說:
「我死了以後,你們兄弟二人要好好的平分財產……」
話未說完,富翁就往生了。
兄弟二人望著萬貫家財,
心生貪念,
便開始你爭我奪,
無論怎麼分配,
二人始終都有意見。
這時有一位愚笨的老人就說:
「我教你們如何把東西平均分成二份,
只要把你們所有的財物通通從中間切成二份就成了!」
聽完後,
二人異口同聲高興地說:
「真是好方法!」
於是迫不及待地取出衣服、碗盤、花瓶、錢幣……等家產,一一把它從中間,小心謹慎地分成兩半。
轉眼間,
萬貫家財,
卻成了一堆堆一文不值的破銅爛鐵。
改寫《百喻經》
省思
如果將所有人事物,一味地以相對的好惡、愛憎……二分法,往往將會是失去最多的人。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賞金

從前,
有一位樂師,琴藝絕倫。
國王久聞其名,
一日,請他至王宮演奏,
並答應演奏完後給與他千兩的賞金。
樂師聽到「千兩賞金」,便一口答應,
並使出渾身解數,賣力的演出。
悠揚的樂曲、精湛的琴藝,贏得滿堂喝采。
演奏完後,
樂師向國王深深一鞠躬,
請求獎賞,
國王卻後悔自己的承諾。
於是國王狡黠的說:
「你所演奏的音樂,只是使我的耳朵短暫的快樂一下而已;
所以我說要給你『賞金』,也只是讓你的耳朵暫時快樂一下罷了!」
典故摘自:《百喻經.卷三》
省思

世間上的種種亦如同故事中的「賞金」,
我們常自以為得到了些什麼,
然而究竟能擁有多少?
真的能快樂多久呢?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煮黑石蜜漿

從前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人,
擅長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富貴顯達的客人,
為了討好富人,
阿財急忙地進到廚房,升起爐火,
把蜜糖倒進鍋子裡加入一些水,
煮了起來。
高興的阿財,
準備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
過了一會兒,
蜜汁煮好了,
但滾燙的蜜汁,一時之間卻難以冷卻,
阿財急中生智拿來一把扇子,
對著鍋子用力地的搧,搧、搧、……
爐下的火也隨著愈燒愈旺,
一鍋子的蜜汁,更是熱得不斷地冒泡。
但是額頭不時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財,
還是使勁的搧,
一心只想讓蜜汁快點冷卻。
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說:
「愚癡的阿財!鍋子下面的爐火燒得這麼旺,你再怎麼搧也搧不冷啊!」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煩惱來時,人們總想藉著世間的五欲之樂,來息滅煩惱;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搧爐火一般,五欲之樂唯有增加心當中的惱熱,並無法真正的息滅煩惱!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水底金影

有一位傻子,
走到大池塘邊,看見水中有金子的影像,
口裏喊著有金子,
且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東翻西找!
可是,
任由他怎麼找,
就是不見金子的蹤影!
筋疲力盡的傻子,
只得失望地爬上岸邊休息。
不一會兒,混濁的水面,漸漸地恢復澄清。
水面又出現金子的影子,
傻子一看,高興地又跳入水中,
繼續地努力找尋, 結果依舊毫無所獲。
最後,
傻子只好沮喪的爬回岸邊,
望著水中的金影發楞。
此時,
傻子的父親,正忙著找他,
見他一身疲憊,便問:
「你為什麼會這般疲累?」
傻子失望地告訴父親:
「水底有金子,可是我跳進水裡找了半天,就是找不著!」
父親一看水中的金影,
就知道金子是在池塘旁的樹上,
而不是在水中。
於是告訴他:
「金子,一定是鳥兒銜到樹上去的。」
傻子一聽,欣喜地爬上樹,
終於取得百尋不著的金子。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想想,
現在我們所追求的,是不是也只是「水底的金影」?
那麼,
真正的金子,又在那裡呢?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誰吃了果子

從前有一隻雄鴿與一隻雌鴿,共同住在一個巢裡。
秋天,果子熟了,
牠們便一起外出採果,
不久果子就把鳥巢堆得滿滿的。
經過一天、二天、……不斷地風吹日曬,
果子漸漸地乾了,
整巢的水果看起來只剩下了一半。
於是,
雄鴿責怪雌鴿說:
「我們採果子採得這麼辛苦,你卻獨自享用,竟然把果子吃得只剩下一半。」
雌鴿急忙解釋說:
「我沒有獨自享用,是果子自己減少的。」
雄鴿聽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不是你獨自偷吃,果子怎麼可能自己減少呢!」
憤怒的雄鴿便用尖嘴將雌鴿啄死。

隔了幾天,
突然下起一場大雨,
果子吸收了濕氣,很快地又回復了原狀,
不久又是滿滿的一巢水果。
雄鴿見狀,
後悔不已的說:
「雌鴿確實沒有吃果子,是我自己枉冤了她。」
此時傷心的雄鴿只能不斷地呼喚著雌鴿「妳在何處?」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疑心」是賊人,
常讓我們失去生命中許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彌猴尋豆

從前有一隻獼猴,
手裡抓了一把豆子,
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
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
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
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
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
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
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
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
原先的那一把豆子,
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的一顆也不剩。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慧判斷,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只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老來,身體衰耄,親人不再時,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金耳環

從前有一對父子,
一日,在旅途中行走,
前方突然出現一群強盜,朝著他們而來。
父親看見兒子耳朵上戴著一付金耳環,
深怕被搶走,
便急忙用手想取下兒子的金耳環,
經過一番東拉西扯,
一時之間竟取不下來。
眼看著強盜一步一步地逼近,
做父親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於是,
為了保有金耳環,
情急之下,便取來身邊的利刃,
一刀便把兒子的頭砍下並藏起來。
一會兒,強盜走近,
見無一物可取,只好悻悻然地離去。
父親見強盜遠去,
滿心歡喜地取出兒子的頭,趕緊放回兒子的頸項上,
可是卻怎麼也不可能復原了。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一味地貪求財色名利,往往吞沒了我們的理智,而不自知。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八隻腳的迷思

八隻腳的迷思
從前有一個農夫,
看見別人的麥苗長得非常茂盛,
就問麥田主人說:
「你究竟是如何把麥子種得這麼地茂盛?」
主人回答說:
「先把地整平了,再用糞水灌溉,然後播種,自然而然麥苗就長的茂盛了。」
農夫回家後,歡天喜地,
迫不及待地便依照麥田主人的方法,
先整平了地,再把水肥灑在田裡,準備撒種。
忽然農夫困惑起來,
「我的腳踩在田地裡,會把田地踩硬,如此一來麥苗就長不出來了」,
不禁眉頭深鎖,左思右想,想不出一個好方法。
突然, 靈光一現,有了!
「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面撒發種子,這樣就行了。」
於是他叫來四個人,
一人各抬一隻床腳,把他抬到田裡撒種,
結果反而把地踩得更硬。
人們見了,忍不住笑他:
原本怕自己兩隻腳踩壞了田地,
結果反而多添了八隻腳來破壞田地。
改寫自《百喻經》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半個餅

有一個人,覺得饑腸轆轆,
便買來七個煎餅充饑。
望著熱騰騰的煎餅,迫不及待地吃將起來,
一個、二個、三個……
當他吃到第六個半的時候,肚子就覺得很飽了。
突然間,他覺得很後悔,
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說道:
「吃了最後的半個餅,就覺得飽了。那麼先前吃的那六個餅不就浪費了?唉!真是笨啊,早知道吃了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應該先吃這半個餅才對啊!」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常常,我們也會嚮往最後輕而易舉成功的那一幕,而忽略之前需要多少晝夜辛勤、胼手胝足的努力,就如同吃餅人一般!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誰是傻瓜

從前有一個禿頭的傻瓜。
一天, 有人突然拿個梨子往他的頭上敲打,
三兩下便把傻瓜打得頭破血流。
這時候,
傻瓜只是默默地忍受著,並沒有閃躲。
旁人見了,對他說:
「你平白無故被人用梨打得頭破血流,為什麼還不知道避開呢?」
傻瓜回答:
「那個打我的人驕傲自大,自以為孔武有力,卻愚笨無知。他看到我的頭上光禿無髮,就誤認為是塊石頭,所以才會用梨子打破了我的頭。」
旁人聽了,捧腹大笑的說:
「你自己愚笨,怎麼還說別人笨呢?你如果不笨的話,為什麼不知道躲避,而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呢!」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斷別人的不是,卻不知在評斷之時,自己正陷入一種可笑的無知當中!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愚人守門

有一天,一位長者要出遠門。臨走時,交代僕人:「你要好好看門啊,別讓我們的驢子、繩子甚麼的,被偷走了!」僕人說:「您放心好了,交給我就沒問題了!」

長者走後,僕人一個人覺得很無聊。忽然,屋外傳來一陣陣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原來街上要演戲了!僕人高興地拔腿就往外衝,腳剛踏出門檻,耳邊突然響起長者交代的話:「你要好好看家,別讓……」苦惱的僕人,搔頭想著該怎麼辦呢?「有了!」他拆下門板,用繩子綁在驢子身上,快快樂樂地牽著驢子看戲去了。

有個小偷,從長者家門口經過,看到大門開著,於是溜進去,把家裡的財物偷個精光。長者回來,看到家裡空蕩蕩的,就氣呼呼地問:「家裡的東西呢?」僕人理直氣壯的回答:「您叫我看好門戶、驢子和繩子,這些東西不都好好的在這兒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啦!」長者生氣地說:「叫你看門,就是叫你看好財物,家具、寶物都被搬走了,門板還有什麼用?」
典故摘自:《百喻經.卷三》
省思:

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死守著什麼,而讓自己失去更多?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蛇頭與蛇尾

在某處有一條蛇, 一天蛇尾告訴蛇頭說:
「我應該走在前面。」
蛇頭回答說:
「一向都是我在前面,為什麼你突然要這樣呢?」
蛇頭說完便繼續往前走,完全不理會蛇尾。
蛇尾見狀,便故意纏住樹幹,不肯繼續前進。
蛇頭只好使勁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雙方都精疲力竭。
最後,蛇頭只好妥協,讓蛇尾走在前面。
蛇尾興高采烈,一心想著:
「總算讓我走前面了。」
正當蛇尾得意時,全然忘了自己沒有長眼睛,根本看不見前面的路,
一不留神便摔進路旁的大火坑中,
蛇就這樣被活活地燒死了。 
省思:

蛇尾無謂的爭執,其愚癡不禁令人莞爾,然而日常生活中,無謂的人我之爭,是否也漸漸地讓我們陷入危機中,而不自知?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佛影覆鴿

一日,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附近的林間經行,
弟子舍利弗徐步跟隨在後。
這時,天空有一隻老鷹正追逐著一隻鴿子,
這隻鴿子由於驚嚇過度,急忙地飛到佛陀的身邊避難。
當佛陀經行的身影覆在鴿子身上時,
鴿子馬上安詳地佇立,
寂靜無聲,毫無一點怖畏的樣子。
然而當舍利弗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
鴿子便不安地戰慄作響,
現出一付驚恐害怕的樣子。
舍利弗這時心中起了很大的疑惑,便向佛陀請問:
「佛陀與我都已經去除了貪瞋癡三毒,為什麼佛陀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鴿子便安靜不作聲,毫無恐懼;可是一等到我的影子覆在它身上時,鴿子便驚慌害怕不已?」
佛陀回答說:
「這是因為你身上三毒的習氣未盡,因此,你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仍會令牠心生恐怖。」
舍利弗雖然相信佛陀的話是真實語,但心中仍有疑惑。
此時,佛陀有神通自在,已經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
於是便問舍利弗:
「你看這隻鴿子,打從失去人身,作鴿子已經有多久了?」
舍利弗立刻入宿命通三昧,
看到這隻鴿子在往昔八萬大劫當中,
生生世世就已經是鴿子了,
而在超過八萬大劫以前的來歷,就無從得知。
舍利弗出定後,向佛陀報告說:
「這隻鴿子在過去八萬大劫中,就已經作鴿子了,超過這個劫數以前的事,弟子就不知道了。」
佛陀再問舍利弗說:
「你若不能盡知鴿子的過去世,那麼看看它的未來世,何時才能脫離鴿子身而投生為人?」
舍利弗又入三昧定中,
看到這隻鴿子即使再經過八萬大劫,仍舊是隻鴿子,
超過這個劫數,就不是舍利弗神通力所及,
所以也無法得知未來鴿身何時才能結束。
於是舍利弗起了大慚愧心,向佛陀懺悔道:
「弟子智力微淺,對於一隻鴿子都不能盡知它的本未,何況是其他的事!今天終於知道佛智深廣,所以弟子發願生生世世精進修習菩薩行,如果為了學習佛的智慧,而墮入無間大地獄,受盡無量劫的痛苦,也不以為是難事。」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沙彌雖小不可輕

阿育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全盛的黃金時代,而阿育王更是崇信佛教,每看到出家人就至誠禮拜。
有一次,與大臣們出巡,途中遇見一位小沙彌,阿育王很想向他禮拜,可是一想到自己堂堂一個帝王,又有眾多的大臣跟隨,在眾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彌頂禮,有失威嚴。於是就把小沙彌請到無人的地方,向他禮拜,並叮嚀小沙彌說:「請你不要向別人說,我阿育王今天向你頂禮的事啊!」
此時,小沙彌看到路邊有一個小瓶子,就以神通力將自己變進小瓶子裡去,過一會兒,又變現出來。然後,小沙彌也拉著阿育王的手說:「請大王也不要向別人說,我小沙彌能從小瓶子進進出出的事啊!」

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當下豁然頓悟:即使是小沙彌,也是不容輕視的。

從此以後,對於出家人,更加禮遇不敢怠慢。
典故摘自:《阿育王經》
省思: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其專門的領域。但往往因為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請教他人,甚至輕視一些年紀比我們小,或學習時間短的人。

其實他人在生生世世中,或許已不斷地薰修某一法門。所以我們應該有更謙虛的心,這樣學業、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持戒升天

佛陀時代,波羅脂國有二個比丘。
一日,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
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
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
烈日下,
二人揮汗如雨的低頭疾行,走著走著,
覺得口乾舌躁,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
二人只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
正當二人走得筋疲力竭,
突然,眼前一亮!
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
此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
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
「你不也是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
這位比丘答道:
「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
「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比丘聽完,不為所動的說:
「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
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
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
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淨。
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
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慧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他詢問道:
「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呵斥說:
「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
「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
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典故摘自:《摩訶僧祇律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金剛經言:
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修行學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見到佛?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因小失大

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借給一個人半角錢,
經過一段時日,欠債的人尚未償還,於是商人就決定去討債。
在討債途中,經過一條大河,必須僱船擺渡,
因此付了兩角錢,過河去討債。
到了債主家中,卻不見人影,又花了兩角錢渡河回來。
為了討半角錢,卻用去了四角錢,
加上旅途困頓,勞神費力,所損失的豈止四角錢而已。
改寫自《百喻經》十七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百丈野狐

有一天,百丈禪師上堂講經說法,
下座後,大家都已散去,獨留一位老人不肯離去。
百丈禪師便問他是誰,想要做什麼。
他說:「實不相瞞,我不是人。在以前迦葉佛時代,本在此山修行,因為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因為這句話,便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
百丈禪師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
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便向百丈禪師禮拜叩謝說道:
「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巖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幫我埋葬。」
第二天,
百丈禪師帶領大眾,在後山石巖下,找到一頭死狐,
便用亡僧的禮儀將牠火葬。

省思

看了百丈度野狐的故事,
您是否對於一切都不離因果的道理,
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集牛奶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要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

他想了很久,決定要用牛奶來招待他們,於是便開始在心裡打算著:「這麼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該怎麼準備呢?如果我每天都擠一些牛奶的話,每天擠、每天擠,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到時候不但沒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還會變酸、壞掉。那還不如現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裡,等到請客的時候再來擠,這樣又節省空間,又不會壞掉,實在是太棒了。」
這時,他非常地開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聰明了,想到這麼好的辦法,就趕緊把小牛和母牛分開,免得小牛不小心就把母牛的牛奶吸光了。
很快地,一個月過去了。到了宴客的日子,來了很多的人,好不容易安頓好親朋好友,總算可以開始大宴賓客,便興沖沖地將母牛牽出來,準備開始擠牛奶。可是,沒想到,擠了老半天,怎麼擠就是擠不出來,而且連半滴也沒有。
這時候受邀的客人,又是生氣,又覺得好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實在是哭笑不得!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這樣,當別人勸自己學佛、布施供養三寶時,總是喜歡說:「等到我有時間、等我事業有成、等我年紀大一點……」,於是就在「無限的等待、再說」中,永遠錯失了因緣!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鹽巴

從前有一個莊稼漢,
一生沒有看過鹽巴,也沒吃過鹽巴,
有一天有一個機會到顯貴人家去做客,
他第一次看到人家把鹽巴加進去飯菜裡一起煮,覺得很好奇,就問他們說:
「為什麼要加這種東西在飯菜裡面呢?」
「因為加了鹽巴,吃起來才會好吃,就像天上的佳餚美饌一樣呀!」顯貴人家說。
莊稼漢聽了心裡頭便想:
「這種白鹽巴,加一點點在飯菜裡面,就這麼好吃,如果單獨只吃鹽巴,吃的愈多,味道一定愈美味。」
於是他迫不及待地,便抓了一大把的鹽巴,
一大口就往嘴裡面吞,
唉呀!
沒想到又鹹又苦,實在是難以下嚥。
他氣不過去,馬上跑去問這位主人:
「你不是說鹽巴很好吃嗎?」
主人說道:
「你怎麼這麼笨呢,鹽巴不是這樣吃的,應該要適量使用,才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哪像你只有吃鹽巴的!」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十八

省思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懂得進退。
如果進退得宜,就能有所成就;
若不知進退,過與不及,反而會弄巧成拙。
人常常有許多的小聰明,如何適時而為,應當好好深思!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五通梵志

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
人人都稱他為「五通梵志」,他很善於說法,
常常感動天女來散花,天龍八部來護法,
連閻羅王也來聽法。
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卻在一旁哭泣,
梵志就過去安慰他,並且問他為什麼在哭?
閻羅王說:
「法師!您雖然善說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盡通,生死還未了,幾天之後,就會和我一樣墮到地獄道來。」
梵志聽了大驚,請求閻羅王告訴他如何才能解脫,閻羅王說:
「我也沒辦法,但是您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
於是梵志拿了兩瓶花來供佛,佛陀看見他一進來,便說:
「梵志,放下!」
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說:
「梵志,放下!」
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
「梵志,放下!」
梵志很納悶不解地說:
「我已兩手空空了,為什麼您還叫我放下呢?」
佛陀說:
「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將你的六根、六塵、六識,全都放下。」
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了佛陀的話,立刻通身放下, 頓證阿羅漢果位,解脫自在。
改寫自《佛說黑氏梵志經》
省思

我們忙碌了一輩子,到底真正擁有了什麼?
能擁有的,就一定會失去,
唯有放下,捨離一切雜念、妄執,才能達到解脫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
所以學習如何放下身心的執著,
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課題!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點心

唐朝時代,有一位德山大師,精研律藏,而且通達諸經,
其中尤以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得意。
因俗姓周,故有「周金剛」的美稱。
當時,禪宗在南方很盛行,德山大師就大不以為然地說:
「出家沙門,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一定能學成佛道,南方這些禪宗的魔子魔孫,竟敢誑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一定要直搗他們的巢窟,滅掉這些孽種,來報答佛恩。」
於是德山大師挑著自己所寫的《青龍疏鈔》,
浩浩蕩蕩地出了四川,走向湖南的澧陽。
一日途中,突然覺得飢腸轆轆,
看到前面有一家茶店,店裡有位老婆婆正在賣燒餅,
德山大師就到店裡想買個餅充飢,
老婆婆見德山大師挑著那一大擔東西,便好奇的問說:
「這麼大的擔子,裡面是裝什麼東西?」
「是《青龍疏鈔》」
「《青龍疏鈔》是什麼?」
「是我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的註解。」
德山大師對於自己的著作,現出很得意的神情。
「這麼說,大師對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有研究?」
「可以這麼說!」
「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您若能答得出來,我就供養您點心;若答不出來,對不起,請您趕快離開此地。」
德山大師心想:
「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最擅長的,任妳一位老太婆,怎麼可能輕易就難倒我!」
隨即毫不在意地說:
「有什麼問題,妳儘管提出來好了!」
老婆婆奉上了餅,說道:
「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大師您是要點那一個心?」
德山大師經老婆婆這一問,
呆立半晌,竟然答不出一句話來。
心中又慚愧又懊惱,
只好挑起那一大擔的《青龍疏鈔》,悵悵然地離去。
德山大師受到此次的教訓後,再也不敢輕視禪門中修行人,
後來來到龍潭,至誠參謁龍潭祖師,
從此勇猛精進,最後大徹大悟。
省思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當下把握這念清楚明白、作主的心,
清淨的智慧便能現前。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蜘蛛絲救命絲

過去有一個無惡不做的壞人叫作乾達多,
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定眼一看,腳下有一團黑黑的東西,
再仔細瞧瞧,原來是一隻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
「蜘蛛雖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牠踩死呢?」
於是提起了右腳,向前跨出了一步,
終於挽救了蜘蛛的一條生命。
由於乾達多窮凶惡極,做盡壞事,
因此死後就墮入無間地獄接受刀剮火煉的痛苦。
正在受苦的時候,
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銀光閃閃細如鋼針的蜘蛛絲,
他彷彿身陷大海突遇浮木一般,趕忙攀著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
想要脫離無間煉獄的痛苦。
那裏知道低頭一看,
有許多的地獄眾生也跟在他的後面攀爬了上來。
他轉念一想:
「這麼細小的蜘蛛絲怎麼負荷得了眾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拉斷了,我不就萬劫不復,永無解脫之期了嗎?」
於是伸腳把尾隨而來的同伴,一個一個踢了下去。
當乾達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時候,
突然蜘蛛絲從空中斷裂,
乾達多和所有的地獄眾生,一起掉入黑暗無底的地獄之中,
再度接受地獄無盡的熬烤之苦。

省思

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惡心即陷地獄, 
「天堂」、「地獄」就在一念間。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八風吹不動

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
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
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
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
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
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坐禪,
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
「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
「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
「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
「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
「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
「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聽完原委,卻不以為然地說:
「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
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時,蘇東坡修禪定日漸有了功夫,
一次出定後,喜孜孜地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讓他評一評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
佛印禪師看過後,莞然一笑,
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斗大的字:
「放屁」
再交給書童帶回。
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讚美,
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兩個紅字「放屁」,
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罵:
「佛印實在欺人太甚,不讚美也就罷了,何必罵人呢?我非立刻過江與他理論不可!」
誰知佛印禪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
只在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上面寫著: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後深覺慚愧不已,自嘆修行不如佛印遠矣!
省思

修行應有行有解,
若只是一昧在文字上玩味,
則永遠只是口頭禪而已。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鬼逼禪師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
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
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
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裏的狗不斷地向他咆哮著,
他聽到屋子裏傳來女人的聲音:
「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
接著聽到屋子裏的男人說:
「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
他聽了羞赧地想著:
「怎麼給我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
這時候,正巧下著雨,他便跑到橋下避雨,
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就雙盤而坐。
這時真正來了二個鬼,
一個鬼說:
「這裡怎會有一座金塔?」
另一鬼說:
「金塔內有佛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
於是二鬼便不停地頂禮。
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
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
一個鬼就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
另一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佛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於是繼續膜拜。
過了一段時間,
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
這時二個鬼齊聲大叫:
「怎麼銀塔變成土堆呢?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
和尚聽到二鬼生氣了,
立刻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
二個鬼又叫:
「土堆,又變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
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
我結雙盤,就是金塔;
結單盤,就是銀塔;
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
這結跏趺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從此之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
只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
獲得神通,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省思

古德修行,常把「死」字貼在房門以生警惕,
我們修行若能生死心切,
又何以在紅塵中輪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