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行成事
佛在世時,有一優婆夷,逐日往詣佛所,盡虔供養,始終一如,未曾有懈。佛見其懃懇如是,知而問曰:「汝修供養,欲何志願?」優婆夷白佛言:「弟子所修供養之福,願欲現世得生四子。」佛問:「汝為何別無所求,而獨願生四子?」答曰:「若得四子長大後,令一人從商,貿易積財。令一人主治農作,六畜五穀,耕畜聚利。令一人求官食祿,覆蔭門戶。令一人出家學道,道成還度父母,及一切眾。求四子者,正為此耳。」佛言:「滿汝所願,寬心等待。」優婆夷大喜,為佛作禮而去。
未久生一麟兒,聰明黠慧,其母愛之,世間無比。子後長大,便問母言:「慈愛何以太甚?」母語子言:「本願四子,各從一業,今唯得汝一人,是以痛愛若此。」子聞母言,深感母志。於是,先行經商,未久得巨錢財。次安田業,穀盈倉庫,畜牧無數。次求學問,仕進顯達,娶妻生子,遽成豪門。一日,子白母言:「母願四子,各付一事,我今已代為三,唯有出家作沙門事,懇請慈母,割愛為荷?」其母念言,此子才能超群,所作不凡,即使生得四子,猶恐難成其事,今已三事逾於本望,如允其出家,必能成道。
於是,應其所請,囑為道業精進。子辭母後,往詣佛所,求作沙門,淨行梵行,精勤不怠,不久即得阿羅漢道,還度父母,及一切眾。
按:凡行一事,必先立其志。志願立定後,依願起行,此行方可成就。否則,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或者有願無行,其願必虛。所以《智度論》上說:「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師,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大莊嚴論》亦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須要願力,如牛雖力能挽車,須要御者,能有所至」。
然而,世人間有立願起行,而行或有未克達其願者,是何故哉?此除願之不切,行之不力外,乃其人之福業不及也。即以念佛願生淨土為例,雖曰臨終十念,可得往生。若此十念不切實,間有容髮之散念,則休想如願以償。即使十念,幸得往生,亦非根行淺薄,少福少德者所能達成也。
所以《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是觀之,我人若欲行願圓成,固然首重切願力行,而平時見有種福之事業,當不可後於人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