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宜說法
劉宋文帝,篤信佛教,應沙門慧觀等之請,邀西域三藏求那跋摩來此土譯經弘法,求那跋摩欣然應邀,附舶而至。未久,即赴建業,命居祗洹寺。
一日,文帝引見,勞問殷勤,且曰:「寡人常欲戒殺持齋,而勢有未能,奈何」?師曰:「帝王所修,與士庶不同,朝野士庶,號令不行,若不約己節物,何以修身。帝王是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神人以和,輕徭薄賦,則雨暘時若,桑麻遍野,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戒殺,戒何如之,豈必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而後為宏濟耶。」帝王聞後,乃撫几歎曰:「如師所言,理事融通,無滯無泥,若非開悟明達,奚能道出此語,真是不愧為人天師表,當代大善知識也!」
按:佛法全仗人弘,弘者貴在觀機,若能觀機設教,隨宜說法,聽者方得法樂,如法受用,佛法因此亦始能順時流布而無凝滯。不然,說者諄諄,而聽者藐藐,於法於人,俱無裨益。所謂「說法不投機,便為閑言語」。所以往往有甲法師講經,座下聽無虛席,有乙法師說法,聽者寥若晨星,其原因固然於法緣有關,而於中有無說法之技巧,實為一大重點。
觀夫佛法,諸部差別,入有多門,皆因眾生根性之利鈍,而法有大小、權實、淺深之不等,若以甚深之教法,於淺薄之機則成劣,改以初顯之教則法優。反之,於機根厚利者,以甚深之教則法優,改以淺顯之教則法劣。如二乘人,以《阿含經》最優,《華嚴經》為劣。於菩薩前,則《華嚴經》最優,《阿含經》為劣。所以佛初成道,為地上菩薩說《華嚴經》時,而一類薄福鈍根之機,不堪聞問,佛即於一乘法,分別說三。直至法華會上,觀鈍根機熟,堪受一乘,始得會三歸一。
質言之,真正能權巧方便,隨宜說法,唯有佛菩薩才能成辦。凡夫僧說法,識機不清,難免偏差。但總不能如執定方醫變症,貽誤天下蒼生。既闡揚佛之教法,紹隆聖種,當效佛菩薩之隨宜演說,應機設化。要知道,法無定法,定法非法,旨在不達諸法性相之理事,於道無左,說法盡可隨宜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