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不求實際

不求實際

往昔之世,有一富翁,根性暗鈍,愚魯無智。一日,至某富家,見三層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於是,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所有之錢財,不減於彼,云何而不造作如是之樓。愚翁隨即返家,鴆工興建,問工人曰:「某富家之樓房,汝等知否?」工人答言:「是我等所造,安得不曉。」愚翁語言:「即照彼樓樣,為我造作。」是時員工,即便掘地,樹立基石,壘墼作樓。翁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而問之言:「欲何所作?」工人答言:「作三層樓。」愚翁復言:「我不欲作下二層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層也?」工人答言:「天下無有是事,不作一層二層,而有三層樓舍?」愚翁固言:「我今決不用下二層,且為我作最上層。」一群工人,聞其執拗之言,非常詫異,斯人若非白痴,即為財迷心竅,遂語之曰:「不作基層之樓舍,我等無法成辦,汝可另請高手,言訖而散。」

按:學佛法者,首貴三學增上,循序進修,方得了了見於佛性。所謂三學者,「戒」學,「定」學,「慧」學是也。戒能防禦我人身口意三業所作之惡業,定有靜慮澄心之功,慧能斷除妄惑,而觀達真理。

是三無漏學,行者不可偏修,如偏學智慧,不修戒定,則名之曰狂慧。此狂慧能使心意散亂,身口為非,為人尚欠堂正,遑論見於佛性。譬如風中燃燭,搖颺不停,隨時有熄滅之虞,豈能明晰照物。等於無一二基層之三樓,此樓名之曰:蜃樓,祗是胡思幻想而已,不克見於事實。

《楞嚴經》上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三者依次修學,方可直入如來地。所以古德道安法師有言:「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慧。是三無漏學,乃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

好高騖遠,不求實際,似乎為近代大都人之通病,凡事儘量向高處攀,期望躐等而上,忽略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之妙訣。因此往往將一件好事,中途而告流產。要知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植,欲流之遠者,必濬其泉源。倘若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源不濬而欲流之遠,則無異於鑽冰取火,如是背馳,天下絕無此理。古人說:「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凡事須打從頭上起,切忌從中越級取巧,貽誤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