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常住
從前有一大寺院,住眾師徒數百,晝講夜禪,時不虛棄。於中有一苦行僧,聽完說法後,在揚簸米糠、洮汰泥沙時,總是精勤繫念,不忘用功,謂以淨心揚簸不善,以禪淨水洮汰不淨。有日執炊,觀火焚薪,念及無常遷逝,復速於是,蹲踞灶前,即寂然入定。開飯時至,維那往廚視之,見其已入禪定,火滅灰冷,眾食不濟。於是,維那往白上座。
上座云:「此乃勝事,眾宜忍之,慎勿驚觸,聽其自起。」時過數日,行者方起,往上座前,具陳所證。上座止曰:「爾向所言,皆我證境,而今所說,非我所知。」因而顧問:「汝知宿命否?」答云:「薄知。」又問:「汝何罪而作苦行僧,何福而易悟?」答曰:「此身勞役者,原因前世之時,乃是今日徒眾老者之師,少者之師祖,徒眾所學,皆昔我訓。爾時多有私客,吾輒取常住少菜款待,由此侵損常住,所以今為眾奴。但因前生薰修積習,是故今世薄修易悟。」上座人等,聞其宿命罪福,果報如是,無不奉為鑑鏡。
按:十方常住物,是十方信眾所施,既是來自十方,當結十方僧眾緣。上自大和尚,下至圊頭師,理應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不但毫厘侵佔不得,如自有盈餘之財物,最好發心奉獻常住,供養大眾,結十方緣。倘若不明因果,或不畏因果者,喜愛假公濟私,貪小便宜,甚至藉職權之便,將來自十方之信施物,或全部,或部份,納為己有,私自享受,如是侵牟常住財物之罪業,早遲必定受諸苦報。
《大悲懺儀》上說:「偷僧祗物,污淨梵行,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捨茲形命,合墮三途。」在南嶽禪師座下,大眾中,有位照禪師,平時輒用常住一撮鹽作齋飲,自以為所侵無幾,不以為然。後行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增長至數十斛。於是,急行變賣衣物,以資買鹽,數倍償眾,而後罪相乃滅。
由是觀之,如有一向視常住為己有之方丈大和尚,或侵損常住為能事之清眾職事,以及藉護法之名,承攪寺院權利之財團法人,惟願及早懸崖勒馬,同心一意,大公無私,尊重教規,維護常住。要知道,對常住僧物,若能增益,則名甘露苑,若有減損,即為蒺梨園。自飽自傷,因倒因起,可以意得,何俟多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