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

時為民國初年間,有位金濁大師,是臺州人。八歲,即於臺州東門外延壽寺剃度,繼於國清寺受戒。初出家時,其師教誦大悲咒,及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此後,即每日誦咒四十八遍,餘時專持聖號,數十年中,未嘗間斷。生平視名利如泡影,習氣嗜好,淨盡無餘。時與人治病,應手而愈,從不受酬。人問其法,祗云:「念觀世音菩薩。」

民國戊辰,自住小廟,一日遇匪劫掠,除破衲外,別無餘物。匪恨,以槍擊之,右額中二,右臂中一,尚未斃命,且不久即癒,槍痕宛然,此殆多生業債,重報輕受耳。己巳夏,至寧波阿育王寺,因無衣單,討單未准。靜坐半日,毫無怨言,乃送養心堂暫住。時至八月,管堂師催單。濁云:「我住不久,即往生西方,請慈悲。」至十月十九日,與眾云:「三日內,我脫苦海,往生西方,奉勸同參,老實念佛,或念菩薩,一心稱名,必定往生,佛不妄語。」並言:「觀世音菩薩,手執銀臺,時現我前。」眾以為誕。

二十一日午前,搭衣持具,各殿禮佛後,至管堂師處告言:「午後一時,我即生西。」人猶以為妄。中午過堂,仍飯兩碗無減。飯畢,與同寮云:「常住例規,人死送入山,抬力洋四角,我無餘物,祗有草鞋一雙奉贈,請君代付。」如廁畢,歸寮,面西而坐,至一時整,果安然而化。

按:讀金濁大師之行狀,雖是童真出家,並未學教參禪。於其一生之中,所特異者,一、專行(持大悲咒,稱觀音聖號)不雜,持之以恒。二、以聖號與人治疾,不受報酬,於利不貪。三、淡泊物慾,不起煩惱,安貧樂道。四、親見瑞應,預知往生。綜上四者,不外兩句,所謂:萬緣放下,老實持名是也。

有放不下者,學得一點佛法,自以為滿腹經論,將修持置諸一邊,且先大吹法螺,過為人師表之癮。照顧一點話頭,自以為桶底脫落,逢人便談機鋒。善文者,下筆萬言,能詩者,吟風弄月。如是悉皆於道背馳,一旦三十夜到來,用它不著,待閻羅王牽住鼻子走時,始知平日所作不是。可是,悔恨已晚,噬臍莫及。

古德有詩云:「最怕臨終神識迷,舌根堅硬氣難提,若非平時心專一,那得資糧助往西」。又云:「心念紛飛起,無一而可成,他端得力處,彌陀便不真。」古德之言,為今人之鏡,宜當三復思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