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徑法行
清朝有位道徹法師,錢塘人,出家於半山嶺安隱寺。初參崇福與高昊諸長老,發明本有。已而專修淨業,居杭州北門外四十里打飯橋,文殊庵中。結期閉關,室無長物,唯一几一單而已。甫數日,遽然得疾,日漸困甚,於是自奮曰:「念佛正為生死,不可以病輟之,自此持名益切。」俄而金光照室,光中佛為摩頂,是時身心輕快,病即霍然而癒。
師持名號,於行住坐臥中,了無異念,日久功深,遂得念佛三昧。如是三年,以三月望日出關,升座說法畢,謂眾曰:「吾將於七月半後西歸,屆時煩汝等到此一送。」及期,大眾咸集,師方設盂蘭盆會。會畢,延崇福僧,囑以庵中住持,翌日設齋別眾。方午,師即入龕,暝目而逝。頃之復蘇,謂眾曰:「今既與諸君遠別,豈無一言?」曰:「娑婆之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之樂,不可說,不可說。倘蒙記憶,但念阿彌陀佛,不久當會相見,設若錯過此生,則輪轉長夜,痛哉!痛哉!」語訖而逝,年四十八。
按:修學佛法,不出四種步驟,即是信、解、行、證。於中獨側重於行,因信與解,乃行之前方便,證為行之後果。設若有信解而無行,即如有頭目而無足,是終難抵達目的地—證果。所以《華嚴經》上說:「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行,在佛法中有多種,然而欲求徑路之修行,則莫過於淨土。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須將身心放在閑靜中,守持一句「阿彌陀佛」,三昧不難現前。
將身心放在閑靜中有二種說法:一、約境;即是將行者之身心,涵泳於閑靜之環境中,日久薰陶,自然妄息真顯。二、約心;當體心靜則身閑,身心閑靜,則一切清淨,無需另擇閑靜處也。前是對初心菩薩而說;初發心行,因久處塵勞,妄想難伏,必假境以收攝身心。後是對久行菩薩而言;入法位之大修行者,即動而靜,即忙而閑。亦即所謂無處不靜,無時不閑。
我人修行,務必先前而後,不可好高騖遠,夜郎自大學後而棄前。又修行人,難免不遭大小之魔障,但欲設法制之,則魔境反成助道之增上緣。經上說:「逆順苦樂,道在其中。」我人若欲生得自在,死得知時,必須於閑靜中息心念佛,一旦三昧功成,自然會預知時至,能坐脫立亡,往生上品。
法音集(一)—佛教典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