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雲求聰
唐朝玄宗時代,有一比丘,名叫牛雲。資性愚鈍,少不聰慧。自愧業重福輕,障深智淺,遂即發心往詣山西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懇祈文殊加被,使其宿障消除,善根增長。
初至東台,見一老人迎面來而問曰:「汝何為而來?」牛雲答曰:「願見大聖,求聰慧耳。」老人曰:「文殊居北台,汝可往見之。」牛雲奉教,即往北台,方抵北台,又見老人早已即在彼矣。是時牛雲間中思念,此老人非他,乃文殊化現也,遂即趨前禮拜。老人曰:「汝沙門也,不應禮拜俗士。」雲亦不聽,禮拜不已。老人憐之,為入定觀。始悉雲之前生,乃一牛也。因嘗馱經入寺供奉,故今得感比丘果報。老人起定,將宿世之事,為雲言之。以宿因緣,故號牛雲。老人復曰:「汝性昏迷,胸中有淤在肚內,汝眼緊閉,我當為汝割去。」雲即閉目,唯覺胸膛裂開,祗聞刀釵音聲,然不甚痛楚,微感清涼。
少頃,則心懷開豁,頓異往時。開眸,見老人現文殊身,妙相端嚴。謂雲曰:「與汝聰明竟。」雲喜躍無量,於起身作禮時,詎文殊已隱。自此牛雲比丘,辯才無礙,隨緣度生矣。
按:人不怕愚,但怕不知愚。知愚之人,時常發慚愧心,腳踏實地去依法修慧,如一旦工夫成片,不難得著消息,所謂:「行至山窮水盡時,自然得個轉身處。」不知愚者,主見深,我慢重,玩花樣,賣聰明,諸如這些,均為障慧之手法。經上說:「愚人自知愚,是名為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人。」古德亦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像故事中之牛雲比丘,因自愧愚鈍,而不遠千山萬水,發心朝禮文殊,如是茹苦求聰,居然感得文殊現化,為其開慧,而成當時講師,機感真是不可思議。
我想時下如牛雲之愚者,當不在少數,而能如牛雲發心求聰者,確實不多。或有人說,身處臺島,本無五台可朝、文殊可禮,祗好守愚。要知道,佛菩薩之冥加,或現身當前,無分遠近,唯在行者工夫之深淺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