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恭敬長上

恭敬長上

昔有大象、彌猴、小鳥同住於層巒森林之中,日久情生,彼此遂成莫逆之交。一日,聚歡於大樹之下,乃相謂曰:「我等交友,為時已久,迄今猶不識禮敬,洵為一大憾事。今會於此,各言誰為先生宿舊,即理應前導而受供養。」大象云:「我年幼時,見此大樹,與我相齊,無有高下。」彌猴云:「我年幼時,見此大樹,曾蹲地上,手挽樹頭。」末後小鳥云:「我初飛時,從遠林中,食此樹果,核墮而生。」是時,大象與彌猴,齊聲而言:「小鳥伯伯,自今而後,尊汝為大,凡一起行,汝應在前,領導我等。若一起住,汝應居上,承受供養。」於是,有時彌猴騎在大象背上,小鳥站在彌猴頭上,一齊外出遊行,乃說偈云:「有敬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得名譽,將來生善道。」沿途民眾見聞此景,莫不同聲歎曰:「鳥獸尚知尊敬長上,人若反是,豈非人而不如禽獸乎?」

按:佛陀所制僧團,其所以彼此能互為恭敬,和樂融融者,固然是佛陀之智德化育。同時,亦是大眾不長傲,不志滿,有守持教法,明立敬儀之精神也。考立敬儀,原為佛在世時,一日對比丘曰:「汝等共相恭敬,迎迓問訊,當以何為的?」比丘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貴族者,或云神智高達者,或云佛所宗親者,或云道登聖果者。」佛言:「汝等所說,皆是長慢,而無可取。於是,即立四種敬儀:一、道不禮俗。二、僧不禮尼。三、守戒者不禮犯戒者。四、前受戒者不禮後受戒者。」汝等應隨順法訓,更相恭敬,教法可得流布也。

大乘中國比丘,對如上四種敬儀,大致尚稱行得如法。至於俗禮道,尼禮僧,乃至後受戒者禮前受戒者,迄今尚未行得盡情合理。於中有將頂禮當為人情敷衍,或容涵條件者,大有人在。果真發乎赤誠,隨順法訓,而至心敬禮者,百中難有一二。以上單約禮而言,其餘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對年高臘長,待以傾側恭敬者,已成稀有難得矣。

嗚呼!佛法之陵遲,固以弘宣之不力,然而教徒忽視禮儀,不敬上中下座,亦是其中主因之一也。要知道,敬人者,人恆敬之。《大悲經》上說:「佛過去時行菩薩道,凡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等,無不恭敬禮讓,由是因緣,成佛已來,諸天人畜,無不禮敬於佛。」以此准知,當前我人反敬為慢,將來必受人所慢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