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性無定
從前有一國王,養有一隻白象,如有國民犯科,被判死罪者,即綁赴刑場,令象蹋殺。如是日久,白象成習,惡性大為猛烈,見有押赴刑場之罪人,象即自動將此犯人蹋成肉漿,其刑之慘,實不忍睹。有一日,不知何故,象廄即忽為火燒,遂將白象移住寺旁。
由此,象於每日聽聞寺內傳出鐘鼓聲,誦經聲、佛號聲、日久熏習,象之惡性漸消,善根日長。後聞比丘誦《法句經》云:「為善生天,作惡入淵。」象聞此法已,性更柔和,起慈悲心。自此之後,令殺罪人時,象唯以鼻嗅舌舐,含淚而去。臣見此況,即稟白大王,王聞是言,甚以為怪,即召集群臣,共謀是事。
於中有一智臣白王,此象邇來性柔心慈之根由,乃必定近住寺旁,聞妙法音所致,若欲恢復往日之惡性,今可將象移近屠肆處繫之。王聞其言,不無有理,即如其言而行。因此,象見每日屠殺生靈,不久惡性復發,猛熾更增矣。
按:讀過上面故事,是以當知,一切眾生,至性無定。畜生尚且聞法生慈,見殺增害,何況乎於人。是故智者,宜應擇善而從,見惡而棄。要知道,世間猶如大染缸,人如一塊潔白布,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我人平素所住環境之好壞,所處人事之善莠,皆有導誘我人至性昇華與卑劣之決定性。例如,古時孟母三遷其家,無非為子而擇芳鄰,如是婆心教子,方養成重仁義、輕功利,為戰國時代之大賢人。
眼觀現下,三步一酒樓,五步一舞榭,街頭巷尾之色情廣告,舉目皆是。因此好人好事,少如麟角,壞人壞事,多如牛毛。我想孟母如生於今世,為子擇居而教,亦不禁要仰首長歎曰:「奈何!奈何!」筆者認為要挽此狂瀾之世風,唯一之救心萬靈丹,當以佛法之效力最大。如舉家男女老少,有空常往寺院庵堂聽聞佛法,則人們之至性,不難熏成慈善。
《付法藏經》云:「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癒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若人捨此陶冶至性之法寶不求,則無怪乎人心澆漓,道德掃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