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誑惑
從前印度有一土木工程師,技藝精巧,鬼斧神工。有一次,作一木女,端正無雙,衣著嚴飾與世女無異,亦來亦去,亦能行酒侍客,唯不能言語。時有一畫師,人皆稱之畫聖。木師聞之作好飲食,即請畫師。畫師既至,木師即使木女行酒擎食。畫師不知,謂是真女,遂即邪思,念之不忘。
時日已暮,木師即留畫師住夜,並留木女立侍其側,便語客言:「我先就寢,暫不奉陪。」主人已去,木女立侍左右,客即呼之,而女不應,客謂此女羞澀,便以手牽之,始知是木女,知受主惑,深自愧惱。於是畫師圖以報之,即於壁上畫作己像。所著衣履,與身不異,以繩繫頸,裝似絞死,再畫蠅鳥,著其口圂,作已閉戶,自躲床下。
翌日清晨,主人出見,見戶未開,即從門隙中窺視,唯見壁上絞死客像,主人大怖,便謂真死,隨即破戶而入,以刀斷繩。於是,畫師從床下出,木師一見,羞愧無既。畫師即言:「汝能誑惑於我,我亦能誑惑於汝。」至此客主情畢,不相負也。二人相謂,世人交互誑惑,孰異於此,因之,各捨親愛,出家修道矣。
按:虛幻不實,生滅無常之一切諸法,乃是仗因托緣而生起,其體本空,了無自性,迨至一期因緣分散時,其相即滅,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於此聚散生滅之法相上,有以之遍計為實有者,有以之明達為夢幻者,因計之為實,所以六根貪染六塵,六塵誑惑六根。於貪染和誑惑之下,則五趣升沉,受苦無既,所以怡山發願文上說:「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迷淪苦海,深溺邪途。」果能達之如幻,六根緣六塵時,則不起貪著,於境不著,則外塵之誑惑,即無機可趁矣。龐蘊居土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工夫至此,可謂心法雙忘,真光透發。
所以證道歌上說:「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學佛法者,是為啟蒙發智,反迷成悟,取證無上佛果。欲達斯願,首貴清淨六根,於六塵不生愛戀,純和三業,於梵行欲精勤進趣。由是,日久功深,目的不難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