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戒之在色

戒之在色

佛之弟子比丘尼中,智慧第一者,名曰:差摩。神通第一者,名曰:蓮華鮮。二人各有德行,威神巍巍。於當時舍衛城中,有諸放逸淫亂之眾,專為凶惡,不務正業。

一日,天氣悶熱,差摩與蓮華鮮一同詣偏僻流水處,共行洗浴。是時,適值凶眾遙見,遂生惡念,婬意頓發,欲以犯之。凶眾共議後,閃避一處,俟比丘尼脫下衣服,入水洗浴時,遂至水側,將其衣物,持著遠處,欲牽犯之。時比丘尼,見凶眾愚弄,愴然愍之,即脫兩眼著其掌中,示諸逆曰:「卿所愛我,唯愛面色,今盲無目珠,有何可愛。」復示五藏,乃至手腳異處,謂凶眾言:「形體分散,好為何在?」凶眾睹此情況,不但婬意頓滅,忽然恐怖慞惶,抖慄不已,知二比丘尼,已證聖果,隨即尋還衣物,稽首悔過。

時比丘尼見凶眾慇懃悛悔,即恢復本形而誨之曰:「世事無常,三界如寄,色身化成,血肉不淨,從首至足,無可貪著。」凶眾聞此開示,遂即長跪叉手,求受五戒,頂禮而去。

按:每日瀏覽報章,有關作姦犯科之新聞,其內容不出財色二字,於中尤以情色為甚。觀夫好色之徒,無論其尊卑貴賤,鮮有不因是而聲敗名裂,甚至傾家亡命者。古德有言:「上智絕欲,中智節欲,下愚縱欲。」上二不失為君子,末一十足為小人。所以我佛制律,對出家眾,以婬戒為首,為願了生脫死,當作釜底抽薪——首先絕欲。對在家人,制不邪婬戒,不但除夫婦之外,不另拈花惹草,或紅杏出牆,即於夫婦之本身,亦當相互以禮向之。

經有觀色偈云:「愚人昏迷念不淨,耽染臭穢膿血身,諸欲迅滅歸無常,永沉地獄閻羅界,假令變化如天美,色身殊勝滿世間,我無一念貪染心,常生如夢如怨想。」務實野夫有戒色詩云:「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諸如此類之呵欲詞句,不妨熟讀審思。尤以時下不良青少年,常往妓娼寮亂竄,實為家與國之一大隱憂,語云:「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總之,色之為害匪淺,我人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