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意為道
往昔印度有一國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羅門教。一日,其王忽然大發善心,欲大布施,遂傾國庫藏,積七寶如山,親手施與,凡有來乞者,每人一撮而去,如是數日,其所積之七寶,絲毫不減。
是時佛知是王宿福應度,即化為梵志,往詣其國,國王聞有他國梵志入境。即便出而相見,禮問起居曰.「君遠道前來,何所求索?」梵志答言:「吾從遠來,為欲乞施珍寶,持作舍宅。」王言大善,隨即自取滿一撮去。梵志取一撮後,方行七步,還著故處。王問:「何故?」梵志答曰:「此一撮只足作舍,復當娶婦,懼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取去未久,復還故處。王言:「何故?」答言:「此足娶婦,復無田地,奴婢車馬,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取後,行不數步,又復回轉。王言復何意故?答言:「若有子女,當復嫁娶,以及吉凶用費,計不足化,是以不取。」王曰:「既然如是,我願盡此積寶,悉數與汝,汝持用之,決無虧短。」梵志仍然不取,掉頭便去。王甚怪之,重問何故?答言:「諦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世緣繁重,憂苦日深,雖積寶如山,無益於已,貪圖欲樂,徒自勤苦,不如息意,求無為道,因此之故,是以不取。」王聞是言,意即開解。
於是梵志現佛光相,踊住空中,為說偈言:「雖得積珍寶,嵩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王見佛光,又聞此偈,遂與諸臣,同受五戒,得法眼淨。
按:人之欲望,無有止境,得少貪多,得多求富,所謂:「得隴望蜀,貪婪無饜。」殊不知,「榮華猶如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況人壽無定,朝不保夕,三十夜到來,隨喜惡業之昇沉,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記得寒山詩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為子孫愁。」此詩確為現實人生之寫照。人素以求欲為樂,洵如在黃連樹下彈琴,以苦為樂。《智度論》上說:「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愁惱,一切無樂處。」
我人若要求樂,當捨世欲而修學佛法,佛法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之妙門,非一切外道可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