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迎王
佛弟子中賓頭盧尊者,本為優填王之臣,因其平素志心樂道,精勤苦行,王即放其出家。尊者出家後,直接受佛之教誡,加以自己用功心切,不久即得阿羅漢果。王本信佛,常往城外寺中參禮。可是,尊者出家以來,每見王駕臨寺中,仍然閉目趺坐,視若無睹,從未起身迎王。
王因信奉三寶,亦從未對之計較,不料隨王之佞臣,屢見尊者不起迎王,遂惡心諫王。王終因佞臣讒言進諫,而心田朦昧,準於次日出城入寺,如再見其不迎,定欲殺之。翌日嚴駕出城,始進寺門,尊者一見隨即起坐,七步迎王。王怒曰:「大德由來難動,今何以避席前迎?」尊者答言:「以前王皆存善意而來,故未起迎,而今王懷惡念駕到,若不起迎,恐當見殺。」
王聞此言,知尊者已證聖果,即時頂禮而歎曰:「弟子愚憨,妄受佞臣讒諫,不識凡聖,罪過匪淺。」尊者曰:「王雖悔過,得免地獄苦報,然因僧七步起迎,故卻後七日必失王位。」王回宮後七日,果敗於鄰國而失王位。
按:夫為僧者,乃割愛辭親,剃髮染衣,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故名之曰:「僧寶。」
《十輪經》上說僧有四種:一、第一義僧;即諸佛菩薩,辟支佛及四沙門果,七種人是。二、淨僧;即諸有能持具足戒者。三、啞羊僧;即愚痴無智,不能諮問深義者。四、無慚愧僧;即放縱六情,貪著五欲者。於此僧雖有四,而真正護法之善信,禮敬眾僧時,務必欲一視同仁,不可有敬聖而篾凡,甚至毀辱破戒者之意念,要知道,「凡僧雖不能降福,求福必敬凡僧。」所謂敬之則永絕長流,篾之則常招苦報。
時丁末法,佛法式微,弘法者之僧眾,及護法者善信,理應盡內弘外護之責,緇素一心,同將垂危之佛教,挽救過來,切忌彼此諍長論短。尤其是護法大德,不可妄起高慢。呵罵僧尼,敗善增惡,摧殘佛教,罪莫大於此矣。前聞有某居士提議今後敬僧之法,可由頂禮而改為合掌問訊,原因為方便與適時。筆者不敢說此建議不是,但亦非善舉,若論方便適時,改為注目示敬,則更為方便適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