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精誠相感

精誠相感

昔時印度有一伽藍,名一松寺,於中止學之僧眾,常近二百人左右。去寺不遠,有一優婆夷,博學多聞,深信三寶。逐日往寺,依次恭請一比丘,就舍供養,從頭至竟,周而復始。其有往者,優婆夷定於齋訖,請求開示法要。由是淺學寡識者,每不喜往應供。

時有一老比丘,名摩訶盧,因晚作沙門,一無所知。可是,威儀齊整,動止安庠。優婆夷見其動靜庠序,謂是大智慧者,方有此儀表。遂即禮請供養,食畢施設高座,恭請說法。摩訶盧上座後,因實無所知,無從說起,於此窘迫之時,自慚語道:「愚無所知,實苦之本。」優婆夷聞是言,便思惟之,愚無所知,乃是十二因緣之本,生死不絕,致諸苦惱,故言實苦。如是思惟反復,即得須陀洹果。

既得果已,即便起身,開藏室門,取氈欲布施老比丘。是時,老比丘即趁機下座回寺。優婆夷取氈出,已不知老比丘何往,尋亦不見,真是聖僧,神足飛去。優婆夷便持白氈詣寺求見,老比丘恐其追尋,遂入房閉門。其師為得六通者,見有人追,謂有所犯,隨時入定觀察,知優婆夷已證初果,即令摩訶盧出,受其布施。師為說本末,摩訶盧於釋疑及慚惶之下,亦證得須陀洹果。

按:凡人修道,要在精誠,精誠相感,自獲道果。即如故事中之優婆夷,素來虔誠信奉三寶,逐日齋僧,從無間斷,每於齋畢,禮請開示。如是,多聞熏修,思惟功深,竟於學識淺薄之老比丘兩句慚愧話下,而得證道果。真所謂「精誠至極,金石為開。」看來得道似頗容易。

其實工夫非一朝一夕所成,果真工夫至純青時,不但領悟於三言兩語,即使一棒一喝,瞬目揚眉,亦能於之得個消息。至於發慚愧心,本為出家人應有之意念,古德云:「出家人,有一分慚愧心,於道才有一分增進力。」

所以慚與愧,在唯識學上,為屬善心所法。由此可見,學問不管有無,慚愧心不可不發。如故事中之老比丘,可謂一大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