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安道隆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須菩提,一為解空第一須菩提,一為著好衣第一天須菩提,前出長者種,後出王者種。所謂天須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勝妙樂,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匱乏。其出家後,因不慣佛制出家眾之約身守節,粗衣惡食,草蓐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請,天須菩提即詣佛所,辭退而還。阿難見此情況,即語之曰:「君何辭意堅決,且住一夜,明日再論。」天須菩提曰:「尊者屋舍,尤為簡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當還歸。」阿難曰:「但願君住,今當裝飾住所。」於是,即往王宮,借用種種座具,幡蓋香華,嚴飾皆備。天須菩提便於中止宿,由是以適身心,意便得定,加以反復思維四聖諦法,至後夜時,即證得阿羅漢果。
翌日,阿難白佛,一夜之間,天須菩提已證聖果。佛語阿難:「夫衣有二種,有可親,有不可親,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親近。若損道心,此不可親近也。是故阿難,從好衣得道,或從弊惡衲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所以稱天須菩提,為著好衣第一也。」
按:修學佛法者,著衣之好惡,並不在其道心之有與無,山林水邊之苦行僧,遊方參訪之雲水僧,其衣著等,誠夠得上所謂「衣雲帶竹,帽海鞋江,隨身二斤半,一缽千家飯,」並不亞於佛世比丘之生活。觀夫城邑聚落之佈教師,大寺小庵之住持僧,其衣食住之富麗,與前者對比,何啻雲泥之別。因之,有一份重外表者,讚歎前者道隆,譏嫌後者放逸,其實真明佛法者,了知道悟於內心,非拘泥於外表,如因衣物之好惡,有調攝身心。增進道業,則不妨隨各人之所好,以應所需。所以佛化眾生,觀機設教,所謂「法無定法,定法非法」,目的唯在了悟自心也。
《涅槃經》上有某比丘久行苦行,不得道果,後至佛所,佛命阿難,將其安住精舍,聽任所需,未久即獲聖果之故事,與此天須菩提之故事,可謂無獨有偶。總之,修道者之資身之物,當崇尚隨緣,勿以貪求為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