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須達夫婦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靜坐時,
看見一對七世都貧窮,名叫須達的夫婦。
他們這一世更貧窮,住的是黑洞洞的茅棚,
每天在垃圾堆裏尋找果皮或其他腐爛的食物,
以維持生命。
須達夫婦有一天在垃圾堆裏,意外地撿到一塊牛頭旃檀。
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香木,
它所燃燒的香氣在十五里外仍然清香可聞,
世間上任何的香氣都無法跟它媲美。
夫婦倆撿到這塊珍貴的寶貝,非常的高興,
就用牛頭旃檀,換來了三碗白米,
因為他們這一生當中還不曾吃過米飯。
時近中午,
夫婦倆就決定把第一碗米下鍋,一嚐米飯的滋味。
就在這個時候,
佛對舍利弗說,須達夫婦已貧窮了七世,
現在因緣成熟了,要舍利弗去度化他們,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
於是舍利弗就到須達家化緣去了。
須達夫婦見到舍利弗尊者來化緣,非常的興奮,
夫婦倆也自知過去未曾修福德,所以今日才落得如此窮困不堪,
今天佛的大弟子來化緣,正是供養種福德的大好機會,
千萬不可錯失,
就將第一碗米煮成的飯恭敬地供養舍利弗尊者。
供養了舍利弗後,夫婦倆又將第二碗米下鍋,
二人正準備要食用時,佛又叫迦葉尊者前去化緣。
夫婦倆見是佛的首座弟子來化緣,
又很恭敬地將第二碗米飯供養了迦葉尊者。
須達夫婦供養了兩位尊者後,
心裏既歡喜又舒坦地將第三碗米下鍋,
準備好好享受生平第一次的美味佳餚。
飯剛煮熟,佛陀已出現在須達家,
夫婦倆見佛親自來化緣,這種曠劫難逢的機會,
即使要挨餓一整天也值得,
於是真誠恭敬地將第三碗米飯供養了佛陀。
佛見須達夫婦一片真誠,看著須達夫婦說:
「一切罪滅盡,百寶從地生。」
剎時須達所住的茅棚充滿了金銀財寶。
此時,須達夫婦也心解意開,得了淨法眼藏。
夫婦倆看了看滿屋子的金銀財寶,心想:
「縱是華廈千間,夜眠還是八尺,如果失眠的話,恐怕連八尺都無法受用呢!唯有修行才是究竟。」
於是央求佛陀收他們為弟子。
佛就為他們說四諦法門,
須達夫婦因而悟道、證果。
所以供養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呀!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省思

所謂「貧窮布施難」, 當我們有能力時,如果都無法深信因果,真心供養三寶,那麼貧窮的時候又怎麼做得到呢?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愚人拾寶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不凡,
他總是喜愛到處遊玩,搜集各種寶物,
來炫耀自己的財富抬高身價。
有一天,不凡又想去環遊世界、搜集寶物,
於是花了一大筆錢,雇用一艘豪華巨輪,
船上擺放許多寶物,以誇示自己的萬貫家財。
船發動後不久,
不凡隨手拿起一個銀缽,愛不釋手地玩賞著,
正在得意時,一不小心手一鬆開,
銀缽沈入水中,消失不見了。
這時不凡感到非常著急,
但是又不想為了銀缽而耽誤行程,讓別人看笑話。
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就是先將銀缽遺失的位置記下來,等有空的時候再回來找。
所以不凡就在水上畫了一痕,做記號來提醒自己。
在回國途中,
不凡突然想起前次遺失的銀缽,
便偷偷地雇了小船,想找回那心愛的銀缽。
但是來來回回,找了又找,
卻始終沒有銀缽的下落,只好失望地回國。
回去時,不凡剛好遇到路人,於是就問:
「不知道是誰偷走我的銀缽?它竟然會不翼而飛!」
路人聽完就問:
「請問你的銀缽放在那裡,有否做上記號?你告訴我,也許我能幫你一些忙。」
不凡聽到路人發心要幫忙,心中非常感動地說:
「那個銀缽,在我坐船途中,不小心掉入水中,但我有在水上畫一痕作為記號,以防遺失,所以它絕對不會不見的!」
路人聽完後忍不住大笑著說:
「你真是“聰明”,怎麼會想到在水上作記號呢?難道你不知道水是會因風而產生波動,波紋也會隨著水的波動,而改變的道理嗎?」
這時不凡才恢復理性,仔細去思考路人所說的話,
當下才恍然大悟,明白其中道理!
在旁的人聽到了,沒有一個不哈哈大笑,合不攏嘴。
改寫自《百喻經》乘船失釪喻
省思

強烈的我慢心,常常蒙蔽了本具清淨的智慧,
使我們深陷無明、愚癡而不自知?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佛看病比丘

佛陀降生於古印度,
成道後,四處遊化,闡揚著人生的真理,
廣說佛法之要,教化了無數的弟子。
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這一天,佛陀親自巡視著弟子的房間,
看見一位比丘躺在床上。
於是問道:「你的身體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煩惱?」
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禮拜,於是努力地想撐起身子,
但是因為疲憊不堪,所以根本無法起身。
世尊見狀,慈憫地來到比丘身旁慰問:
「你怎麼病得這麼重,卻無人照顧呢?」
比丘說:
「出家至今,我生性懶散,看見病人也不曾細心照料、關懷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沒有人願意前來關心,我真是感到慚愧啊!」
佛陀聽完後,
便親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穢物,
把比丘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這時帝釋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來用水洗浴比丘的身體,
而佛也以手輕輕地撫摸比丘。
頓時,比丘身心安穩、全身舒暢,一切苦痛頓時化為清涼。
佛陀這時對比丘說:
「您出家至今甚為放逸,不知勤求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所以才會身染疾苦,希望你從今天起,要精進用功。」
當比丘聽完後,便至誠向佛陀頂禮懺悔地說:
「佛啊!承蒙您的探望與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攝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輪迴六道了。弟子從今日起,一定會發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
比丘因為知道真心懺悔並且精勤辦道,
後來即得證阿羅漢果。
改寫自《法句譬喻經》刀仗品第十八
省思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在繁忙緊湊的生活步調中,
我們總是冷漠多於關懷,批評多於讚美,
因此何妨駐足片刻,關心一下周遭的人,
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僕人

有一戶大富人家,養雇了許多僕人,
每一位都想討主人的歡心,每當看見主人往地上吐口水,
個個爭先恐後地用腳去抹拭。
其中有一人動作不太敏捷,常常撲個空。
有一次,他看到主人的嘴角一噘,
好像要吐口水的樣子,便二話不說,抬起腳向主人踢去。
主人挨了一腳,氣極敗壞地問:
「蠢才,你想造反嗎?為什麼踢我的嘴?」
僕人唯唯諾諾地說:「主人,我是好意,豈敢造反?」
主人說:「如果不是要造反,你幹嘛這樣做?」
僕人回答:「主人,您每次吐口水時,我都很想幫您揩去。可是您的口水剛一落地,大家就爭上前去,老是輪不到我,所以就趁還在您嘴裏時搶先一步。」
省思

急進的人,唯恐失利,倉皇行事;
遲緩的人,行事緩慢,敷衍了事。
不是操之過急,便是失之過緩,該如何拿捏分寸呢?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羅剎

從前在某個國度,有一群戲班子,
因為年逢飢荒,不得已便到外地去討生活。
路上經過一座名叫婆羅新的山,剛好夜幕低垂,
藝人們只好在山中夜宿。
傳說中,這座山裏住了許多吃人的羅剎鬼。
山中風寒,他們就堆柴起火,圍在火的四周睡著了。
半夜裏,有一人被凍醒,隨手拿起一件戲服披上,
坐在火邊烤火,沒想到穿的竟是一件羅剎的戲服。
同伴中有一人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到映著火光的羅剎,
嚇得驚聲尖叫,拔腿就跑!
這下子其他的伙伴全被驚醒了,急忙起身跟著奔逃!
那位穿著羅剎服的人見狀,以為有羅剎鬼來了,
也跟著大家狂奔。
前面的人見他跟上來,
以為羅剎鬼要來吃人了,更加驚惶恐怖。
就這樣,
一群人東奔西逐、翻山越嶺,跌跌撞撞……
疲憊至極,直到天亮,
驚魂甫定才發現,原來跟在後面的,根本不是羅剎鬼!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從早到晚、從生至死,
始終都在為「我」 及「我所有的......」擔心、受怕,
何不換個方式思維, 
「我」到底是誰?
「我所有的......」 又是什麼?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牧羊人

從前有一個很會牧羊的人。
他的羊繁殖得很快,一下子就有成千上萬頭,
但他生性非常吝嗇,所以沒什麼人願意跟他交往。
另外有一個人,善於狡詐,
便設計了一個計謀,去和他交朋友,對他說:
「我知道有一戶人家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我去幫你提親,把她娶來作你的媳婦。」
牧羊人聽了很高興,便交給了他很多的羊和種種財物。
隔了一陣子,這人又對牧羊人說:
「你那媳婦現在已經生了一個兒子。」
牧羊人還沒見到自己的媳婦,
聽說已生了個兒子,自己做了祖父,
更高興,又給了他好些財物。
再隔一陣子,
這人又跑來告訴牧羊人說:
「你的孫子生下來不久,就不幸死了。」
牧羊人聽了便大哭起來,傷心不已。
改寫自《百喻經》卷第二(三○)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夫婦賭餅

從前有一對夫婦得到了三塊大餅,夫婦倆各吃了一塊,還剩一塊,而兩人都很想自個兒獨享這一塊大餅。

這時,先生就說:「既然我們都想吃這一塊大餅,那麼就來做個約定好了。」太太說:「什麼約定啊!?」先生說:「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說話,誰先說話就不能得到那塊大餅。」太太說:「好,為了那塊大餅,我絕對不說話,咱們走著瞧!」約定好之後,夫婦倆就真的不再說話了。

過沒多久,正當兩人為了大餅不說話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小偷,闖進他們的家,想要竊取他們的財物。但是夫婦倆為了大餅,誰也不吭聲,連喊一聲「有賊啊!」都不願意,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將手飾、金銀財搜括一空。

而小偷見到兩人都沒任何反應,心生僥倖,又見美色當前,於是,就在先生面前戲弄起太太,先生看了無動於衷,繼續堅持下去,並不打算救太太。太太急了,叫著:「救命啊!救命啊!你竟然為了一塊大餅連老婆都不要了。」小偷嚇跑了,先生卻視若無睹,還坐在那兒高興地喊著:「哈!妳先開口說話,大餅就是我的了!大餅是我的了!」
改寫自《百喻經》卷第四(六七)

省思

我們是否也常常為了追求財色名利,
而置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不顧呢?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天上的福報

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大臣們終於有了結論:這一定是天賜華巾,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每一個大臣都肯定地這麼以為。
只有一個人,
接過了這條所謂「上天賞賜」的華麗手巾後,
看也不看就傳給了旁邊的人,沒有一句囋嘆。
坐在寶座上的國王看見了這一幕問道: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露出靦腆的表情回答: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賜的寶物,這是臣子晒在後院被風吹走的洗澡布啊!」
過了幾天,
一朵車輪大的金色花,被風吹落在宮殿前,
國王和大臣們又是占卜、又是三五成群地議論紛紛,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總是要有個結論吧!
於是群臣們異口同聲的說:「天女散花!」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大臣們再一次肯定地認為。
而樹提伽又一次默然不語。
國王問: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面有難色的說: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女散花,這是臣子家裏凋落的花。」
文武百官開始議論紛紛,
明明是天上的華巾,樹提伽硬說是自己的,
明明是天上的花,樹提伽居然說是他家枯萎的花,
真是太污辱人了。
國王:「是你家的花?那我要去看看。」
國王帶了大批的群臣,來到樹提伽家門。
門口有一個小孩,長的端正可愛。
國王讚歎地問:「樹提伽,這一定是你的孫子嘍?」
樹提伽搖搖頭:「國王,他不是我的孫子,他是看門的僕人。」
走進樹提伽的大宅,看見一個女孩,長得非常端莊秀麗。
國王問:「樹提伽,是你家的女兒嗎?」
樹提伽搖搖頭:「不是女兒,是打掃房子的婢女。」
一行人走到大廳前,戶內白銀為牆,水晶舖地。
國王從來沒有見過舖滿水晶的地,懷疑地上都是水,猶豫著不敢進門。
樹提伽看出國王的疑慮,走在前面引導。
國王見到樹提伽的夫人,更是相貌端嚴舉世無雙。
樹提伽有一棟十二層的高樓,國王登上頂樓,
看見東邊的景色,就忘了西邊;
看了南邊的就忘了北邊。
樹提伽帶國王去後院遊玩,在泉水浴池裏沐浴,
樹上的果子勝過國王以前吃過的千百倍,
晚上的被窩更是說不出的輕柔舒適。
國王在樹提伽的家,一住就是二個月,
最後還是在大臣們催促下,
才依依不捨地,帶著樹提伽所贈的稀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回宮。
回到宮裏,國王和大臣們商議著:
「大臣們,樹提伽是我的臣子,房子妻子僕人再再都勝過我,我要是將他的妻子舍宅收歸於己,可行嗎?」
群臣們附和著說,國王是一國之尊,當然可以。
於是,國王派了大批的士兵準備徵收樹提伽的大宅。
大軍行進到門前,
大宅門口出現一個大力士,手上拿著金色的手杖。
金杖只是向前比了一比,
大軍就像是喝醉般,全部倒在地上。
士兵們根本連門都進不去,只好又回到宮裏。
連強大的軍隊都要不來樹提伽的產業,
國王只好派使者喚樹提伽入宮,
兩人同坐一車,來到佛陀的精舍。
國王問佛陀:「世尊,樹提伽是我的臣子,他有什麼功德,妻子房舍都勝過我?」
佛說: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住在人煙罕至的山林,曾經有五百個商人帶著貴重的寶物行經山中,惡劣的氣候把商人們困在險惡的山路上,幸運地遇見熟悉山路的夫婦,得以免難。
夫婦兩人又曾在荒山中救過一個生病的修行人。不問貧富,夫婦倆總是替這些遭逢窘境的人們安排遮避風雨的地方,準備溫暖的被褥、飲水、米糧、和燈燭。
兩人畢生的願望就是,
希望將來能過天上的生活。
那個時候在山中貧病交加的行者,就是我。
五百個商人,在後世出家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初在荒山中布施的人,就是樹提伽夫婦。
現在,因為布施的功德使過去生的願望得以實現。」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愛人笑

一日,白雲守端,千里迢迢地去找楊歧方會禪師參學。
當他見到師父時……
師問:「你以前的師父是誰?」
守端答:「茶陵郁和尚 。」
師又問:「我聽說他當初在橋上摔了一跤,就開悟了,並且當場作了一首詩,十分奇特,你還記得嗎?」
守端立即背誦道: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師聽畢,便哈哈大笑,隨即起身就走了。
守端愣住!
百思不解師所笑何因,以致於整夜難眠。
翌日晨,
守端迫不及待地向師請教。
師乃問:「昨天你有沒有看到演滑稽戲的小丑?」
守端答:「看到了。」
師又說:「你還比他們差一點!」
守端大吃一驚,連忙問:「這是為什麼?請師父指示。」
師便說:「他們愛人笑,你卻怕人笑 。」
守端一聽,立即大悟。 
改寫自《五燈會元》卷十九

省思

怕人笑的是誰?
是「我」?
還是「我執」?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
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個紫金缽。
他心裡非常高興歡喜,於是對缽起了貪愛。
由於他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
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一日,
他陽壽將盡了,閰羅王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找他,
可是任他們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
二個小鬼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去找土地公幫忙,
土地公對小鬼說:
「金碧峰已經入定了,你們是沒辦法找到他的。」
二個小鬼央求土地公為他們想個法子,
否則不知如何向閰王交差?
土地公想一想說:
「金碧峰他什麼都不愛,就愛他的紫金缽,如果你們想辦法找到他的紫金缽,輕輕地彈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
於是,二個小鬼東找西找,找到了紫金缽,輕輕地彈了三下。
當紫金缽一響,
果然!金碧峰出定了!
說:「是誰呀!在碰我的紫金缽。」
小鬼就說:
「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閰王爺那裡報到。」
金碧峰心想:
「糟了!自己修行這麼久,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
於是,就跟小鬼商量:
「我想請幾分鐘的假,去處理一點事情,處理完後,我馬上就跟你們走。」
小鬼說:
「好吧!就給你幾分鐘。 」
於是, 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
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
這一回,任二個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無謂的鬥諍

從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間客棧。
一天傍晚,
遠方來了一位甲客官,打算在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告訴他:
「所有的房間都已滿,只剩一間房間,但這間經常鬧鬼。」
甲客官一聽,便說:
「那裡真的有鬼!多半是膽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說完,便休息了。
天將亮時,
又來了一位乙客官,也想在此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也告訴他相同的話。
乙客官也說:「我不怕鬼!」
一整夜,
甲客官都在等待鬼的出現。
就在乙客官正要開門進房休息時,
甲心裡想:鬼來了!
乙心裡也想:鬼在裏面!
於是,乙客官拼命地推門,想一探究竟,
甲客官害怕死命地抵住門……
最後,
乙客官破門而入,
甲客官便猛力地打乙客官,而乙客官也極力地反擊。
彼此糾纏扭打成一團。
直到天亮,
兩人相視,才知道原來是舊友,
一晚上的鬥諍及傷害,都是一場誤會。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海市蜃樓

從前,在沙漠中有一座美麗的城堡……
當太陽剛出來時,
可以見到城門、瞭望台、宮殿,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見。
往往有些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天堂,
卻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堡,
只是沙漠中空氣形成的一個幻象,
根本了不可得。
有一群從遠方來的商人,
無意間看到這座沙漠中的城堡,
心想如果能夠到那裏做生意,一定能夠賺錢致富。
於是,他們飛快地趕去。
然而,當他們越接近城堡,
就越是找不到,
這時,他們沮喪地喊著:
「我好累!我好熱!我好渴!」
當陽光照在熱氣上時猶如奔馳中的野馬群,
他們卻以為是水。
於是,又急忙向前奔去,
但是同樣地,他們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
漸漸地,他們疲乏到了極點,
最後來到窮山狹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
就在這個時候,
他們聽到自己的回音,誤以為是有人在附近。
於是,燃起了一線希望,
決定再打起精神繼續向前走,
走著,走著,
全身灰頭土臉,愈走愈灰心。
最後,他們終於猛然發現:
他們追逐的只是一個幻象。
一剎那間,
渴求的心也就停止了!
當下恍然大悟。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卷六

省思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榮華富貴與沙漠幻城何異?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木師與畫師

從前,北方有一位技藝巧妙的木師,
用木頭雕塑了一個相貌端正、衣飾逼真的女子。
木女能夠來回走動,還可以斟酒敬客,
只是不能開口說話而已。
當時,南方有一位善於繪畫的畫師,
木師早已耳聞畫師的大名。
於是,準備了上好的酒食,要宴請畫師。
席間,木師便讓木女為畫師斟酒夾菜,
畫師不知道這女子是木頭做的,
以為是真的女子,心生愛戀。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木師便留畫師住下。
並讓木女侍候畫師。
畫師欣然答應。
畫師進屋後,見木女站在燈火邊。
即叫喚這位木女,可是木女卻原地不動。
畫師以為是女子害羞,所以就上前用手牽她。
一牽,才知原來她是木頭作的!
畫師不禁滿臉羞愧,自言自語的說:
「這主人居然騙我,我也得戲弄他一下。」
於是,畫師就想了一個主意,
在牆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像,衣著和自己相同,
頸子上套著一根繩子,好像吊死了的模樣。
還畫上蒼蠅和鳥,正在啄畫上的嘴巴。
畫完後,畫師關上門,便躲在床下。

第二天天亮,木師從房裡出來,
看畫師的房門未開,往裡一看,
見畫師吊死牆上,
木師嚇壞了,以為畫師真的死了,
立刻破門而入,正想用刀砍斷繩子時,
畫師從床下鑽了出來。
木師一臉的尷尬,畫師拍拍身上灰塵說:
「如何?你能騙我,我也能騙你。咱們倆算是扯平,互不相欠。」
木師遂感愧疚地說:
「其實錯在我。如果我不嫉妒你的才華,設計捉弄你,也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畫師也坦白地說:
「如果不是因為我心術不正,不甘心被騙,也不致於作畫戲弄你,害你為我擔心,真是對不起。」
最後,兩人握手言和,異口同聲的說:
「唉!都是這念心在做作祟。 」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一些些

以前,有一個修行人,
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供養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
「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
「世尊,我只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
「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
於是,
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又告訴他:「再放下!」
修行人覺得奇怪,
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
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
「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佛陀說:
「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方便教化

方便教化

眾生有種種根性和好樂,而佛法亦有種種教化的不同,若執定方來醫變症。勢必難收效果。有一種頑強根性的眾生,在外表看來似難感化,若遇明眼人——大善知識——識得其有善根潛伏著,不妨使用強硬的手段來方便教化,令其改邪歸正而得到佛法的薰沐。這裡有個劫賊惡奴的故事,寫在下面,以供讀者賞識。

從前佛在世的時候,舍衛城中有一愚人,名叫惡奴,平素不務正業,專以劫奪他人之財物來過生活。時有一比丘,常在塚間坐禪行道。一日,乞食時至,於是,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長者,見彼比丘,威儀庠序,心生敬信,即入舍內取一條氈施彼比丘,在還詣塚間的時候,遇彼賊人,惡奴見是比丘持一條氈,便從索取。比丘基於不貪的心意,即時與之。明日,惡奴更來,復從索衣,比丘又復持與。於第三日,比丘剛要外出行乞的時候,惡奴復來索缽,時彼比丘作是念言,我唯此一缽,用著乞食以濟身命,而彼賊復索無有厭足,今當設計授彼三歸,令彼不復再來。作是念已,即語賊言:待我須臾當與汝缽。賊聞是語,即便坐待。比丘於茅蓬內取繩張施罥索,一切安置就緒,語彼賊言:我今疲極不能起身,汝自伸手從窗口入,我授汝缽。賊聞是語,隨即伸手窗內,於是,比丘挽索,罥其手而繫於柱上,比丘外出,舉杖考打,打一下,念一聲當歸依佛,彼賊痛不可言,遂有種種呵責。復更考打,念聲當歸依法,彼賊倍復疼痛,轉更呵責。復更考打第三下,念聲當歸依僧,彼賊疼痛昏迷,良久乃蘇,而自念言,行者考我,徹於心骨,痛不可言,若不伏首,授我四歸,必死無疑,作是念已,即便引伏求饒。於是,比丘釋之,賊往佛所,高聲唱言:今者世尊實大慈悲,令彼比丘授我三歸,脫不得死,不然,若授四歸,命早休矣。爾時世尊,知彼賊人心已調伏,即為說法,令彼心開意解,當下即得須陀洹果。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死不可避

死不可避

從前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梵志兄弟四人,均已各得五通。一日,各人自知再過七日,皆當命盡,於是,大家聚首,商討治死之方法。因為凡得五通者,其力量能移山住流,手捫日月,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現大身,或現小身,甚至反覆天地,靡所不能。梵志自以為神通廣大,寧當不能避此一死。一人言:我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我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出現,鬼使神差,無奈我何。一人言:我當輕舉,隱虛空中,屆時無常,尋我不得。一人言:我當藏至大都市中,人多廣眾,無常鬼子,如何尋獲。四人共議,主意已定,遂相偕至王所辭行,異口同聲曰:我等壽限,祇有七日,為避死故,特來告別,俟過期後,再來覲省大王,王遂首允。於是,梵志各詣避死之地,當七日期滿一天,市監忽來報王,今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聞是言,自思惟曰:前四梵志避死,今已一人死於市中,諒餘三人,豈得倖免。於是,王即往詣佛所,作禮問安後,即將來意啟白如來。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一、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已生不得不變老。三、已老不得不受病。四、已病不得不受死。猶如樹果,熟時必定會落。爾時世尊,即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按:人之有生,必歸於死,生為人之起點,死為人之終局。出曜經云;「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死既不可免,我人當早為之準備才是。比如有晝必有夜,於晝時即要準備夜間燈火,有春必有夏,於春時即要準備夏季衣物,若待臨渴掘井,則於事無補矣。如何為死準備?最好將死字時刻掛在心頭,著為念佛工夫之前方便,死念愈切,念佛工夫則愈有進益,如是累月積年,即使三十夜到來,亦無用著急與恐懼矣。古德云:「閑時準備應時用,免得臨期手腳忙。」印光大師於生時住處,總書一死字掛著,並且說: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則道業自成。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虔施多福

虔施多福

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一婦人,某日虔誠懇摯的奉施佛一缽飯,佛遂記其福德甚多。其夫在傍,聽到佛的說話,心中頓起疑念,以為布施一飯豈能得福如是?時佛知其所念,即對他說:汝見過尼拘陀樹否(此樹生於印度)?見過,世尊啊!該樹高有四五丈許,結實每數萬斛。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佛遂開示他說:地本無心,下一芥子,尚能於每年收數萬斛的果實。況人既有心,又能至誠奉施如來一缽飯呢?由是夫婦二人皆疑團冰釋,心開意解了。

按:現代人布施財物於三寶門中,對自則多存傲慢心,對他則多存憐憫心,毫無虔誠的意念,因此,也就難怪近代的眾生福薄了。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因果不爽

因果不爽

佛在世時,有一賈客,名弗迦沙。某日因事,入羅閱城,剛行至城門內,迎面來一狂牛,無故被牛觝死。是時牛主,眼見撞下大禍,心生怖畏,於是廉價速將牛賣出。買主得牛後,於欣喜之下,牽牛往河邊飲水,不料牛自後面,復觝殺之。死者家屬,哀傷異常,遂將牛屠宰,零售其肉,以洩怨恨。於售肉之間,有一農夫,買其頭去,途中息足樹下,將牛頭暫掛樹上,須叟繩斷頭落,農夫亦被其角刺而亡。一牛觝殺三人,眾以為奇聞。

未久,此事傳至國王瓶沙耳邊,王亦以為奇特,即以此事問佛。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合租老嫗房舍,言明租價,每月若干。而三人以老嫗孤獨無能,伺其外出,即不辭而潛去。」老嫗發覺,隨即追之,以取租金。三人見其可欺,大聲罵曰:「我等租錢已付,云何追來復索?」老嫗自知寡不敵眾,在其聲勢兇橫之下,亦無可如何。然而,咒恨徹骨,願我後世相值,定當殺之。爾時老嫗者,今狂牛是,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是也。

按:為人之基本原則,首在知因識果,明善辨惡。凡事為其所當為,不為其所不當為。例如益己利人之事,固然為之,即使遇有損己利人之事,尤當見義勇為,唯恐後於人也。反之,損人利己之事,固不應行,而損人不利己之事,更不可為。能生之因是善,則所生之果不惡,否則,為因不善,則果招紆曲。所謂「因果不爽,善惡有報。」

現社會中有類黑社會人物,抱著私慾主義。上焉者,假公貪墨,飽肥私囊,此風之長,於今尤盛。所謂上下勾結,集體污吏。下焉者,兇橫暴戾,尋是生非,欺詐嚇騙,草菅人命。比來不良少年,竟亦分黨組派,動輒武打,擾亂治安,父母面命,視若無睹,師長訓誨,聽若罔聞。

如此情況,蔓延下去,將來社會之黑,真不堪設想。若欲根絕此風,將已犯者,除繩之以法而外,當加以因果善惡來感化之。如未犯者,於家庭和教育方面,皆加以因果善惡來涵泳薰陶。如是,方可正本清源,崇善如流。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心忘罪滅

心忘罪滅

昔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韋。因夫亡而家貧,自念孤苦窮窘,命途多舛。於是,欲自焚身,禁祀天神,願求當來,福報勝今。時有沙門,名曰:辯才。見其愚癡無智,妄舉輕身,遂教化提韋女曰:譬如有牛,厭患駕車,欲脫其苦,當使車壞。然而,了知前車若壞,續得後車軛其項領,宿業所感,罪未畢故。

人亦如是,假令燒壞百千萬身,因罪業因緣,猶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次燒身,欲求滅罪,無異蒸沙成飯,緣木求魚,事與願違矣!」提韋白言:「當設何法,以令罪滅?」辯才答言:「當知我人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滅除殃罪,現世既得安隱,後生猶投善處。」

提韋聞已,心大歡喜,遂即五體投地,恭敬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願更為說除罪之法,淨耳聆教,當如法行」。辯才答曰:「凡人起罪之由,無不出乎身口意業。身業不善,殺盜邪婬!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貪瞋邪見;作此十惡,業感三途果報。若欲改惡從善,今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生,有如是罪,今悉懺悔,自今以後,願盡形壽,更不復造。懺悔已訖,是凡遇有利生之善行,無不從善如流,當勤奉持。」提韋於言下有省,即於辯才前,求受三歸五戒十善之法,如儀畢後,作禮而退。

按:世有一類心田懵昧之人,不了三世業果,而怨人事環境之不順,往往頓起輕生之念頭,以為一死百了,來生得投善處,所謂「離苦得樂」。

要知道,佛在經上說:「輕生為橫死。」橫死者,其心念多為怨恨,因怨恨於當時,死後不但不得離苦,反因惡念而墮入苦之深淵。所謂「欲昇反降」。既是輕生無益,不若翻邪歸正,依佛法來懺悔罪業,振起精神,面對現實,改往修來,重新做人。言懺悔者,懺乃懺除前愆,悔乃悔其後過。

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凡過之起處,不外身口意三業,不善用之,則成十惡,若善用之,翻成十善。善惡在於一念,但貴乎我人時刻迴光返照而已。所謂「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有無相爭

有無相爭

從前有甲乙二僧,一為參禪。一為念佛。有一天,二人偶於途中相見,甲僧參,禪者道:「本來無佛,無可念者,佛之一字,我不喜聞。」乙僧念佛者道:「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二人正在執有執無,爭論不已之際,忽有少年,從旁經過,耳聞二僧,論理未圓,遂語二僧曰:「剛聞兩師所言,皆徐六擔板耳(意即見理未周,猶如力夫負板,唯見前方,而不見左右也)。」二僧叱曰:「爾乃一俗士,安知佛法。」

少年曰:「誠然我乃俗士,然以俗事為喻而知佛法也。我本一梨園之子,於戲場中,或為君、或為臣、或為男、或為女、或為善士、或為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以為有,則實無;以為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湛然常住也。我既常住,何以爭為?」甲乙二僧,相對無言,遂即息爭,揖別而散。

按:「我見」之眾生,總是處處自我妄執,由是而起種種邪見。所謂有見、無見、斷見常見、一見、異見......一切邪見,總括有六十二見。」而六十二見,又不出乎有、無二見。《法華經》上說:「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眾生之所以起我見,有無諸見,無非是對世間一切林林總總,不了其名字性空,但從緣起,皆唯實相,不落有無。《法句經》上說:「佛告寶明菩薩,汝且觀是諸佛名字,若是有,說食與人,應得充饑。若是無,定光如來不授我記,及於汝名,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當知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備顯諸法,名字性空,不在有無。」

要知道,一切諸法,自性不捨,名字不滅,由是,菩薩隨順世間,不捨於行,如願所作。所以經上往往說:「不動實際,建立行門,不壞假名,圓通自性。」

學佛法者,最忌情見用事,妄起執著,膠柱鼓瑟於有無,繫縛生死於三界。要能於法融會貫通,方能得其受用。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愚者一得

愚者一得

佛弟子中,根性頑鈍,薄德下才者,當以槃特比丘為第一。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未得一偈。大眾見其愚笨若此,亦即置之不理。最後由佛授與一偈,並為之加以解說偈義。終因佛之威德加被,及自己精勵苦行,未久,即霍然心開,得羅漢道。

有一天,國王波斯匿,敬設齋筵,恭迎佛及僧眾,光臨應供。佛因槃特比丘,素以愚騃見稱,今為欲現其威神,所以佛即與缽令持,隨後而行。至王宮門,佛及僧眾,悉皆而入,唯槃特比丘被守門衛士阻擋,並譏誚之曰:「卿為沙門,一偈不了,受請何為?我等俗人,猶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許入門。」槃特比丘即立門外,侍機而作。見佛坐殿上行水已畢,槃特比丘遂擎缽申臂,遙以授佛。

是時,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等眾,見此情況,即便怪而問佛。佛言:擎缽申臂者,乃住門外槃特比丘也。王聞是言,若非得道比丘,何有如此神變,於是立即通知門衛,請其入席應供。齋畢,王白佛言:「聞尊者槃特,本性愚頑,方知一偈,何緣而得道果?」佛告王言:「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賢者槃特,根性雖愚,而於一偈之義理,能得精通入神。有人雖根性敏利,可是多學不行,則徒喪識想。」於是,佛說偈言:「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行可得道。」

按:智與愚之分野,不一定抉擇其才學之多寡,應貴乎其學行趣於一致。有學得滿腹經論,洞古灼今之大通家,而反忽其行操,結果勢必學無所獲。有學得一句一偈之苦惱鬼子,而能專意篤行,結果收成甚豐。

要知道,學為行之體,行為學之用,若有學行相應,體用同時者,方為頂天立地,作繼往開來之賢智者。然而,智者不要自以為智,否則,頗易生起盛氣凌人之惡習。如是,反成篤行之絆腳石,倒不如時存慚愧心,以學得一點來篤行之收獲大。

經中有判智愚一首偈云:「愚人自知愚,是名為智者,智者必為智,是為真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