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一得
佛弟子中,根性頑鈍,薄德下才者,當以槃特比丘為第一。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未得一偈。大眾見其愚笨若此,亦即置之不理。最後由佛授與一偈,並為之加以解說偈義。終因佛之威德加被,及自己精勵苦行,未久,即霍然心開,得羅漢道。
有一天,國王波斯匿,敬設齋筵,恭迎佛及僧眾,光臨應供。佛因槃特比丘,素以愚騃見稱,今為欲現其威神,所以佛即與缽令持,隨後而行。至王宮門,佛及僧眾,悉皆而入,唯槃特比丘被守門衛士阻擋,並譏誚之曰:「卿為沙門,一偈不了,受請何為?我等俗人,猶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許入門。」槃特比丘即立門外,侍機而作。見佛坐殿上行水已畢,槃特比丘遂擎缽申臂,遙以授佛。
是時,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等眾,見此情況,即便怪而問佛。佛言:擎缽申臂者,乃住門外槃特比丘也。王聞是言,若非得道比丘,何有如此神變,於是立即通知門衛,請其入席應供。齋畢,王白佛言:「聞尊者槃特,本性愚頑,方知一偈,何緣而得道果?」佛告王言:「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賢者槃特,根性雖愚,而於一偈之義理,能得精通入神。有人雖根性敏利,可是多學不行,則徒喪識想。」於是,佛說偈言:「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行可得道。」
按:智與愚之分野,不一定抉擇其才學之多寡,應貴乎其學行趣於一致。有學得滿腹經論,洞古灼今之大通家,而反忽其行操,結果勢必學無所獲。有學得一句一偈之苦惱鬼子,而能專意篤行,結果收成甚豐。
要知道,學為行之體,行為學之用,若有學行相應,體用同時者,方為頂天立地,作繼往開來之賢智者。然而,智者不要自以為智,否則,頗易生起盛氣凌人之惡習。如是,反成篤行之絆腳石,倒不如時存慚愧心,以學得一點來篤行之收獲大。
經中有判智愚一首偈云:「愚人自知愚,是名為智者,智者必為智,是為真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