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求長壽

在佛陀時代,
有一位頗富名望的長者,
他對於自己唯一的幼子百般疼愛。
一日,長者帶著兒子進城,
請相師為其預卜未來。
相師告訴長者:
「您的兒子很有福氣,終生大富大貴,不過……」
長者見相師欲言又止,連忙請示有何難言之隱。
相師告訴他:
「您兒子命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壽命不長。」
此後,長者便想盡各種方法來為兒子延壽。

首先,
他到了數名外道邪師的壇場,
請求他們用咒術、符令等為兒子增長壽命。
但令人失望的是,
外道邪師都搖頭表示:
壽命已經注定,無法改變!
長者雖十分沮喪,
但仍然不放棄尋找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法。

後來,
他聽說佛陀有大威德,能度眾生的種種苦厄,
於是,便前往精舍懇請佛陀慈悲加持。
佛陀告訴長者:
「一個人壽命的長短,源於過去的業力所致,這必須自己承擔!」
心急如焚的長者,更進一步地請佛陀開示能夠彌補的方法。

長者領受了佛陀的開示之後,
便帶著兒子到城門下,
每逢有人進出城門,隨即虔誠叩頭頂禮。
此時,負責捉拿性命的鬼神化作婆羅門進城,
一見有人如此恭敬禮拜,
隨即祝願:
「願您長命百歲!」
儘管長者的兒子理當短命,
然鬼神既已許下祝願,必定會信守此言。

拜這份謙忍恭敬之心所賜,
長者的兒子得以逢凶化吉,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有一分恭敬心,
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智慧。
反之,恃才傲物、眼高於頂,有什麼好處呢?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孝順的鸚鵡

昔日,
佛在王舍城說法期間,曾告訴比丘們:
「有二種惡行,其果報之快如球反彈,能令人速墮地獄。
是那兩種呢?
一、不知道奉養孝敬父母;
二、在父母的住處,作奸犯科,造種種不善之行。
世間也有兩種正行,能速令人升天享福,
一、能奉養孝敬父母;
二、於父母的住處,廣修善法。」
接著,世尊又說了一則故事……

在久遠劫前,雪山有一隻鸚鵡,
牠的父母眼睛失明不能外出覓食,
所以牠每天都會採集好的果實回來供養雙親。
當時有一個農夫在田裡播種,
他發願將來這些稻穀成熟後,要與所有的眾生一同分享。
鸚鵡聽了農夫的誓願,以後便經常至此採集穀子。

一日,
農夫到田裡巡視作物時,
發現很多稻穗被啄斷了,
於是 他起了懊惱之心,在田裡設下網子。

鸚鵡再度來採食的時候,
正好被網子給纏住了,動彈不得。
牠見農夫從田埂走來,即說:
「地主啊!你先前發願要將稻穀布施給大眾,所以我才敢到這裡覓食,現在你怎麼反悔了呢?
而且,
田地就像母親般蘊育著萬物;
稻種就如父親一樣養育他的孩子;
實語,就像小孩子那麼天真無邪,不欺騙別人;
農夫就像是國王那樣地愛護子民。
作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的擁護著你。」

農夫聽了這一番話,心生歡喜的問鸚鵡:
「你採這些稻穀要給誰用?」
鸚鵡回答:
「要奉養我的父母。」
於是,農夫告訴鸚鵡:
「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採穀,我願意布施給你。」
當時的鸚鵡就是佛陀的過去生,
農夫是舍利弗,
盲父、盲母即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固有的美德,隨著新世代的來臨,孝養父母的觀念似已逐漸淡薄,禽獸尚且如此孝順,而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燃火的尊者

從前,罽賓國有位戒德高尚、神力自在的祇夜多尊者。
南天竺國有兩位比丘,因慕祇夜多尊者的盛名而前來求法請益。

二比丘到達尊者住處前的樹下,見一形容枯槁的僧人,正在地窖前燃木取火。二比丘即問:「您認識祇夜多尊者嗎?」僧人回答:「認識。」「請問在何處可見到尊者?」「在這山上的第三個石窟中。」兩名比丘立刻上山,抵第三石窟時,見到方才燃火的僧人已先到達此地,二人不禁感到疑惑。其中一比丘恍然大悟地說:「具大威德神通力的尊者,必然能比我們早到啊!」於是比丘便請示祇夜多尊者:「尊者具有自在變化的神通力,何須自己燃火?」尊者答言:「我念念不忘過去沉淪生死苦海的痛苦,如果自己的頭、手和腳都能用來燃火,我也願意以此供養眾僧,更何況只是燃薪燒柴之事。」

二比丘接著又問:「尊者所言過去的生死之苦,意指為何?請為我們開示。」尊者說道:「過去生我曾五百世墮入畜生道,生而為狗,常處於饑渴交迫的困厄環境,只有兩次機會曾經吃飽過。一次是有人酒醉吐了滿地,我吃了那穢吐物而得安飽。另一次則是在一對夫婦的家裡,當時丈夫到田裡工作,妻子在家作飯,趁著妻子暫時外出的因緣,我即時跑進去偷吃他們的食物。由於盛食物的容器瓶口很小,起初我能夠將頭伸進去吃,後來就伸不出來。雖然飽餐一頓,但是卻付出了代價──正巧丈夫從田裡回來,一氣之下就把我的頭砍斷了!」

二比丘聽了尊者的開示,當下起了厭離生死輪迴的心,證得須陀洹果。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在長久的輪迴裡,我們也經歷過如祇夜多尊者所受的苦報,但是我們都忘了。今日,我們得以聽聞正法,更該常常居安思危,隨時警惕自己,從心靈上不斷提昇,廣積福慧資糧,才能出離生死輪迴之苦。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寶篋

從前有一個人,
家境貧窮,而且債臺高築,
因無力償還,便逃到他鄉。
在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路旁有一只寶篋,
裏面裝滿了珍奇寶物,
在寶物上覆蓋了一面鏡子。
此時,
窮人剛好路過這裡,
看到四下無人,便撿起寶篋,
打開一看,
裡面盡是珍奇異寶。

「這下發財了!」
窮人心裏歡喜得不得了。
正在高興之際,突然發現鏡子裡有個人,
不由得嚇了一大跳,
急忙的跟對方賠不是的說:
「我以為寶篋是空的,應該什麼都沒有,不知道您在裡面,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有意要拿您的東西。」
話一說完,
窮人也來不及弄清楚怎麼回事,
就飛也似地逃跑了。
原來窮人所見到的,
不過是鏡中自己的身影。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凡夫在煩惱的人生中得遇佛法,正如窮人得到寶篋。然而,如果放不下「我相」的執著,則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果報都不能成就,正如窮人因為自己的影子,捨寶而逃一樣。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沙彌得長壽

從前,有位羅漢,
收了一位小沙彌為徒。
一日,
羅漢入定,
觀察到小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
於是慈悲地叫他回家探望父母,
七日後再回來。

小沙彌辭別了師父,
就背了簡單的行囊下山。
回家的途中,
小沙彌看見眾多的螞蟻,在水中漂流,
眼看就要被淹死。
於是生起一念慈悲心,
立即脫下身上的袈裟,盛土來堰水,
並將螞蟻放到高處乾燥的地方,
就這樣,所有的螞蟻都得救了。

七日後,
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回到寺裏,
師父見到小沙彌回來,甚感驚訝!
「明明只有七天的壽命,為什麼卻好端端地回來了?究竟是怎麼回事?」
於是又入定以天眼觀察,
原來是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救了螞蟻,
而得以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自古以來,
人類為了求長生不老費盡心力,還是一無所得,
小沙彌卻輕而易舉的增福延壽,
為什麼呢?

凡事離不開因果,
種了因,一定有果;
沒有種因,只在果上求,當然是求不到。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瓦師、驢子,誰優秀?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想要辦一個大法會,
就吩咐弟子阿三:
「法會中需要使用瓦器,你到市集去找一位瓦師過來。」

於是阿三就來到一位瓦師家,
剛好碰到瓦師從外頭懊喪地回來,
一坐下來,
就開始悲泣啼哭。
阿三見狀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如此的悲傷。
瓦師邊擦眼淚邊道來:
「今天一大早,我用驢子載了瓦器要到市集去賣,出門不到一刻的工夫,驢子走著走著,突然一個踉蹌,竟然把我多年來辛苦做成的瓦器全部給砸了!」
阿三聽完事情的原委,很高興的說:
「這頭驢子實在是太棒了!好幾年工夫做成的瓦器,居然一下子就能全把它弄破。請你將這頭驢子賣給我吧。」
瓦師聽了當下很歡喜的就成交了。

阿三騎上驢子,歡歡喜喜的回來了,
婆羅門覺得詫異:
「你不帶瓦師回來,反而騎著一頭驢子回來做什麼?」
阿三沾沾自喜的說:
「這頭驢子比瓦師還要優秀!瓦師費了好幾年才做成的瓦器,牠一下子就能全弄破了。」
婆羅門聽了,赤紅著臉說:
「你實在是愚癡,有了這頭驢子,我們即使花上一百年也做不成一件瓦器!」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世間上有很多背恩忘義的人,受了別人的恩惠,非但不能回報,還造成更大的損失。
人若不能知恩、感恩、報恩,是不是就和這頭驢子一樣,終生受主人供養,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呢?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甘蔗汁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
並且相互約定,
誰能種出甜美、多汁的甘蔗,
誰就能得到獎賞。

約定後,
二人即開始忙著墾土、施肥,
其中一人突發奇想:
「甘蔗汁如此的甜美,若是用甘蔗汁來灌溉甘蔗田,將來種出來的甘蔗,一定更加甘甜。」
於是他便日夜不停地榨取大量甘蔗汁,
一邊澆田,
一邊期望著即將實現的豐收美夢。
可是萬萬沒想到,
甘蔗汁反而壞了剛播下的種子,
不但所有的甘蔗美夢都成了夢幻泡影,
而且也白白損失甜美的甘蔗汁。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積極,還要知因識果,才能得到圓滿的果報。
如果只著眼於追求未來的果報,卻因為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而種錯了因,反是弄巧成拙,更添惡果。因此,真正的認識因果,一點一滴由因上努力,才是積極正確的觀念。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一口喝盡

過去有一隊旅人,
在豔陽下經過長途跋涉後,身體極度地疲憊與飢渴,
怎奈在荒漠之中,卻尋不到半滴的水源。

一群人,
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
好不容易來到一條河邊,
清澈的河水,讓旅人們迫不及待的一飲而下。
可是其中一人,卻只是定定地看著河水,
久久不飲用。

隨行的人好奇地問他:
「你不是也很口渴,到處在找水喝?
現在到了河邊,為什麼反而又不喝呢?」
這位旅人神情嚴肅地回答說:
「假如這河水,我能夠喝完的話,我早就喝了。
現在河水這麼多,我怎麼喝也喝不完,
所以乾脆就不喝了。」
眾人聽完,都哄然地嗤笑他。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戒又名別解脫,每持一條戒,即斷除一種煩煩,能夠將佛陀所制之戒全部持守圓滿,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因擔心自己無法一次持守全部戒法而放棄受戒,不就如故事中的愚人一般,令人惋惜嗎?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快快長大

國王今天真的太高興了,因為小公主誕生了。小公主長得人見人愛,國王寸步不離的看著小公主,看著、看著……「公主這麼小,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於是把御醫找來。

「你有沒有什麼良藥,可以讓公主吃了,明天就長大。」國王問。御醫回答:「當然有囉!但是現在缺少的就是藥草,必須要到遠方去尋找。」國王聽完,就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御醫快去尋找。

啟程前,御醫慎重地交待國王:「從現在起直到我回國,您千萬不可再去見小公主,否則即使找回了藥草,也無效。」國王果然將他的話緊記在心,至此,再也不去見小公主,一心只盼著御醫快快歸來。

一年、二年……經過了十二年,御醫果然風塵僕僕的回來了,並且將找回來的藥草,讓小公主服了下去,然後將小公主帶到國王的面前。國王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小公主,不禁高興地誇讚御醫:「真不愧是一位良醫!」

為了謝謝他的辛苦,就賜給他許多金銀珠寶。在旁的大臣們,不禁暗笑國王的愚癡,難道不知道,經過了十二年,小公主自然是長大了,跟神藥有什麼關係?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沒有「累劫」的用功,何來「剎那」的頓悟呢?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三重樓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阿三,
非常富有、可說是家財萬貫,但卻愚癡無比。
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非常羨慕,
心想:
「我的財富也不輸他,我也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
第二天一大早,
阿三就差人找來木匠,準備開始蓋樓房,
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層樓房的人。
阿三滿心歡喜,將心目中的樓房描述給木匠聽,
木匠聽完說:
「沒問題,您儘管放心。保證給您一棟不同凡響的三層樓房。」
木匠果然沒有食言,
隔天立刻就帶了工人開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
阿三看了,興奮地期待著。

建造樓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
這位經驗十足的木匠當然也不例外。
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
非常賣力的工作著。
但是在一旁監工的阿三看了,心裡可急了,
不斷地嘀咕著:
「這種蓋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層樓』呢?」
於是阿三急忙對木匠說:
「不對,不對,我只要三層樓,你在做什麼?」
木匠回答:
「對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層樓啊!」
阿三說:
「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木匠回答: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蓋過一棟樓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從第一層樓開始蓋的。」
阿三仍然堅持說:
「不!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可憐的木匠,楞在那兒,真不曉得應該如何是好。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打起,才能成就,沒有一步登天的。如同世上有些人只想成為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卻不願意腳踏實地的求學、工作,可能嗎?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腳患

有一位長者收了二名弟子。
一日,長者患了腳疾,
喚來弟子二人,
各令他們一人按摩一隻腳,以減輕疼痛。
這二位弟子平日彼此就憎恨嫉妒,
此時更是冤家聚頭,分外眼紅,
於是二人一邊為師按摩,
一邊互相你瞪我、我瞪你。
左搓搓、右揉揉……
突然甲弟子聽到有人叫喚,
即起身離去。
乙弟子看看四下無人,
高興地喃喃自語:
「機會來了!非得好好教訓教訓你」,
於是取來石塊,用力地往長者的腳上砸去,
把甲弟子負責按摩的那隻腳打斷了。
甲弟子回來後見狀,
二話不說,
憤怒地拾起地上的石塊,
也往乙弟子負責的那隻腳使勁砸去。
可憐的長者,
原本的腳疾不但未復原,
反而因為二位弟子的相互憎恨而更添新傷。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憎恨與嫉妒也像故事中長者的兩位弟子般,
常常砸斷我們的「雙腳」,
讓我們諸事難行!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平分


 從前摩羅國有一位富翁, 
得到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
就把二個兒子喚到床前說:
「我死了以後,你們兄弟二人要好好的平分財產……」
話未說完,富翁就往生了。
兄弟二人望著萬貫家財,
心生貪念,
便開始你爭我奪,
無論怎麼分配,
二人始終都有意見。
這時有一位愚笨的老人就說:
「我教你們如何把東西平均分成二份,
只要把你們所有的財物通通從中間切成二份就成了!」
聽完後,
二人異口同聲高興地說:
「真是好方法!」
於是迫不及待地取出衣服、碗盤、花瓶、錢幣……等家產,一一把它從中間,小心謹慎地分成兩半。
轉眼間,
萬貫家財,
卻成了一堆堆一文不值的破銅爛鐵。
改寫《百喻經》
省思
如果將所有人事物,一味地以相對的好惡、愛憎……二分法,往往將會是失去最多的人。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賞金

從前,
有一位樂師,琴藝絕倫。
國王久聞其名,
一日,請他至王宮演奏,
並答應演奏完後給與他千兩的賞金。
樂師聽到「千兩賞金」,便一口答應,
並使出渾身解數,賣力的演出。
悠揚的樂曲、精湛的琴藝,贏得滿堂喝采。
演奏完後,
樂師向國王深深一鞠躬,
請求獎賞,
國王卻後悔自己的承諾。
於是國王狡黠的說:
「你所演奏的音樂,只是使我的耳朵短暫的快樂一下而已;
所以我說要給你『賞金』,也只是讓你的耳朵暫時快樂一下罷了!」
典故摘自:《百喻經.卷三》
省思

世間上的種種亦如同故事中的「賞金」,
我們常自以為得到了些什麼,
然而究竟能擁有多少?
真的能快樂多久呢?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煮黑石蜜漿

從前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人,
擅長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富貴顯達的客人,
為了討好富人,
阿財急忙地進到廚房,升起爐火,
把蜜糖倒進鍋子裡加入一些水,
煮了起來。
高興的阿財,
準備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
過了一會兒,
蜜汁煮好了,
但滾燙的蜜汁,一時之間卻難以冷卻,
阿財急中生智拿來一把扇子,
對著鍋子用力地的搧,搧、搧、……
爐下的火也隨著愈燒愈旺,
一鍋子的蜜汁,更是熱得不斷地冒泡。
但是額頭不時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財,
還是使勁的搧,
一心只想讓蜜汁快點冷卻。
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說:
「愚癡的阿財!鍋子下面的爐火燒得這麼旺,你再怎麼搧也搧不冷啊!」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煩惱來時,人們總想藉著世間的五欲之樂,來息滅煩惱;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搧爐火一般,五欲之樂唯有增加心當中的惱熱,並無法真正的息滅煩惱!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水底金影

有一位傻子,
走到大池塘邊,看見水中有金子的影像,
口裏喊著有金子,
且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東翻西找!
可是,
任由他怎麼找,
就是不見金子的蹤影!
筋疲力盡的傻子,
只得失望地爬上岸邊休息。
不一會兒,混濁的水面,漸漸地恢復澄清。
水面又出現金子的影子,
傻子一看,高興地又跳入水中,
繼續地努力找尋, 結果依舊毫無所獲。
最後,
傻子只好沮喪的爬回岸邊,
望著水中的金影發楞。
此時,
傻子的父親,正忙著找他,
見他一身疲憊,便問:
「你為什麼會這般疲累?」
傻子失望地告訴父親:
「水底有金子,可是我跳進水裡找了半天,就是找不著!」
父親一看水中的金影,
就知道金子是在池塘旁的樹上,
而不是在水中。
於是告訴他:
「金子,一定是鳥兒銜到樹上去的。」
傻子一聽,欣喜地爬上樹,
終於取得百尋不著的金子。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想想,
現在我們所追求的,是不是也只是「水底的金影」?
那麼,
真正的金子,又在那裡呢?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誰吃了果子

從前有一隻雄鴿與一隻雌鴿,共同住在一個巢裡。
秋天,果子熟了,
牠們便一起外出採果,
不久果子就把鳥巢堆得滿滿的。
經過一天、二天、……不斷地風吹日曬,
果子漸漸地乾了,
整巢的水果看起來只剩下了一半。
於是,
雄鴿責怪雌鴿說:
「我們採果子採得這麼辛苦,你卻獨自享用,竟然把果子吃得只剩下一半。」
雌鴿急忙解釋說:
「我沒有獨自享用,是果子自己減少的。」
雄鴿聽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不是你獨自偷吃,果子怎麼可能自己減少呢!」
憤怒的雄鴿便用尖嘴將雌鴿啄死。

隔了幾天,
突然下起一場大雨,
果子吸收了濕氣,很快地又回復了原狀,
不久又是滿滿的一巢水果。
雄鴿見狀,
後悔不已的說:
「雌鴿確實沒有吃果子,是我自己枉冤了她。」
此時傷心的雄鴿只能不斷地呼喚著雌鴿「妳在何處?」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疑心」是賊人,
常讓我們失去生命中許多值得珍惜的事物。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彌猴尋豆

從前有一隻獼猴,
手裡抓了一把豆子,
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
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
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
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
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
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
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
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
原先的那一把豆子,
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的一顆也不剩。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慧判斷,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只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老來,身體衰耄,親人不再時,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金耳環

從前有一對父子,
一日,在旅途中行走,
前方突然出現一群強盜,朝著他們而來。
父親看見兒子耳朵上戴著一付金耳環,
深怕被搶走,
便急忙用手想取下兒子的金耳環,
經過一番東拉西扯,
一時之間竟取不下來。
眼看著強盜一步一步地逼近,
做父親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於是,
為了保有金耳環,
情急之下,便取來身邊的利刃,
一刀便把兒子的頭砍下並藏起來。
一會兒,強盜走近,
見無一物可取,只好悻悻然地離去。
父親見強盜遠去,
滿心歡喜地取出兒子的頭,趕緊放回兒子的頸項上,
可是卻怎麼也不可能復原了。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一味地貪求財色名利,往往吞沒了我們的理智,而不自知。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八隻腳的迷思

八隻腳的迷思
從前有一個農夫,
看見別人的麥苗長得非常茂盛,
就問麥田主人說:
「你究竟是如何把麥子種得這麼地茂盛?」
主人回答說:
「先把地整平了,再用糞水灌溉,然後播種,自然而然麥苗就長的茂盛了。」
農夫回家後,歡天喜地,
迫不及待地便依照麥田主人的方法,
先整平了地,再把水肥灑在田裡,準備撒種。
忽然農夫困惑起來,
「我的腳踩在田地裡,會把田地踩硬,如此一來麥苗就長不出來了」,
不禁眉頭深鎖,左思右想,想不出一個好方法。
突然, 靈光一現,有了!
「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面撒發種子,這樣就行了。」
於是他叫來四個人,
一人各抬一隻床腳,把他抬到田裡撒種,
結果反而把地踩得更硬。
人們見了,忍不住笑他:
原本怕自己兩隻腳踩壞了田地,
結果反而多添了八隻腳來破壞田地。
改寫自《百喻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