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典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典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孝順的長者子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時,曾為比丘們講述了一個孝順的長者子的故事:過去,在印度波羅奈國流傳著一個陋習──
當父母年老時,就將他們活埋,以節省食糧來養活子息。時間一久,竟成了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
波羅奈國中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十分孝順,因此,對國內有這樣一條法律實在不能認同,總希望有一天能夠導正它。
歲月不饒人,長者逐漸老邁了,兒子為了孝順父親,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將父親藏在裡面,每天以上好的飲食供養父親。他這份孝心,感動了天神現身前來協助。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紙,來到波羅奈國王的面前,對國王說:「這張紙上有四個問題,如果七日內能夠解答出來,我就擁護你和你的國家;如果答不出來,我就把你的頭劈成七塊!」說完,就立刻消失了。國王緊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議,然而,大家望著紙上的四個難題,絞盡腦汁卻還是束手無策,期限一天天的逼近,國王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於是,將問題昭告天下,凡是能夠找到解答的人,就能得到最大的獎勵:「不論什麼要求,國王都答應他。」
天神到底給了國王什麼難題呢?「什麼是最大的財富?」「什麼是最大的快樂?」「什麼是第一美味?」「什麼最長壽?」
長者子見到這四個問題,立即跑回家詢問密室中的父親,果然,長者一一給了圓滿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財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樂。」「誠實語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為長壽。」
長者子向國王稟告這些解答,於是國王順利通過了天神的考驗,國王高興極了。便問長者子:「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嗎?還是誰教你的呢?」長者子回答:「是我父親教導的。」國王非常詫異:「你父親?他不是已經很老了嗎?他現在在那裡?」「請大王饒恕,我的父親確實已經老了,而我違反國法,私自將他藏在家中的密室。」長者子接著說:「大王,父母對我們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懷胎、辛苦的撫養長大、還要教育一切為人處事的道理,才能成就今天的我們。縱使有人能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走一百年,並且無微不至的事奉、供養,這樣做,都還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別無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廢除『活埋年老父母』這條法律。」

當然,波羅奈王必須遵守諾言,答應長者子一切的要求。而事實上,國王也深受感動,不僅廢除這條法律,還增加另一條法律:「凡是不孝順父母的人,將治以重罪。」

佛陀對比丘們說:「能夠孝養、恭敬父母,即是孝養、恭敬一切佛及賢聖,這是非常殊勝可貴的。」佛陀接著說:
「當時的長者子就是我,由於當時能夠去除不孝的陋習,更成就孝順的法律,這份功德福報,也就是今日成佛的資糧!」比丘們聽了都讚歎不已,紛紛發心效尤。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古今中外,無論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孝道的。父母養育子女,終其一生,心念都繫在兒女身上,這種恩情是用盡一生的生命也無法報達的。

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無量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將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眾生,人人皆能如此,這個世界必定更詳和。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孝順的白象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
一是迦尸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
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
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尸王的軍隊打敗,
迦尸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
「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
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
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
這隻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
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
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
為牠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舖了非常柔軟的毯子,
又給牠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
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尸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
「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
「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裡,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
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尸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
同時頒令,
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
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
迦尸王高興極了,立刻派牠進攻比提醯國。
但是,
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
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
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
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佛陀說:
「當時的迦尸國王就是現在的波斯匿王,比提醯王就是現在的阿闍世王,當時的香象就是我。」
由於世尊當時能孝養父母的緣故,
使其他的眾生也跟著孝養父母,
並且使兩國和平共處,不再戰爭呢!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
佛經中亦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滅火

「失火了!失火了! 」
盛大的狂歡酒宴中, 全村人從迷醉中回頭一望,
朦朦朧朧的視線內,處處火海猛焰;
四下張望,
鬆軟的四肢根本無以支撐自己找出生路。
「這下完了,大家只好等死!」
有人開始扯髮哭泣。
但是,頭腦還清醒的人,卻脫口高呼:
「至尊至聖的佛陀不是正好住在村裡?佛陀啊,請救我們逃脫祝融之災吧!」
眾人紛紛默禱,
佛的身影竟不知從何處來到火場,
莊嚴的聲音剎時令現場一片清涼:
「一切眾生都有三把烈火:貪欲之火、瞋怒之火、愚癡之火。我用無上智慧之水,熄滅這三火。如果,我所說的是真的,這場火災應當瞬間消滅!」
奇妙的事發生了:
火舌就像被周圍的空氣吸乾一樣,
剎時無影無蹤。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村民們彼此相視喜極而泣,對佛陀生起絕對的信心和感激。
此時,
佛陀更啟妙口宣流法語,
眾人聞法立即悟解,證得初果。
隨侍佛陀之側的比丘們,目睹事件發生始末,深感不可思議:
「佛陀,為何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救了他們的身,也救了他們的心?」
佛陀緩緩道來這一段在過去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時,
與村民們結下善緣的故事:
「一天,風勢乾猛,令竹林相互磨擦而起火,焚燒山林遍野,眼見即將奪去一切生靈的性命。這時,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哀愍大眾無翅飛逃,就千萬度往返於山海之間,用牠微薄的雙翼沾以海水,一次又一次灑向漫天火海。如此堅毅、真誠的義行,感動了帝釋天。
天帝詢問道:
『歡喜首啊,你小小身軀如何能解救千萬里廣的火勢呢?』
鸚鵡認真地回答:
『我的心意比火勢更寬闊啊!如果今生滅不了,發誓來生一定把它撲滅!』
帝釋深受感動,施展神通力,傾注豪雨,剎時解救了全山生靈。
這隻鸚鵡就是我的前身,
林中的鳥獸就是村裡的百姓,
當時的我,滅火讓他們脫困得安;
今生一樣,滅卻有形和無形的火,
讓他們遠離災難,得到安穩。」
比丘們深深思惟個中蘊含的深意,又請問佛陀:
「為什麼村人能夠立刻證得初果聖位呢?」
佛陀答道:
「那是因為在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他們曾經發心受持五戒的緣故。由於持戒不犯的殊勝善因,今天才能徹見真理,證得初果須陀洹!」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二

省思

村人們由於持五戒,而有聽經聞法即能成道的福德;鸚鵡由於捨身滅火的大慈悲心、大精進心,而得以於未來成就佛道。我們學佛,是否學到了如此持戒、慈悲和精進的精神呢?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浴佛得雨

久遠以前,有一國王迦步,統領天下,國勢強盛,人民富庶。
有一年,國內突然發生大災旱,
國中精通天文地理的相師們紛紛推算,皆言:
「此災旱將歷時十二年,才能結束。」
得知這則消息,全國上下無不憂心忡忡,
迦步王於是召集群臣,共謀解決之道。
其中一位有智大臣說:
「陛下,要消除此災難,應當打造種種金製容器,盛滿香湯,置於街道兩旁,讓全國人民用以浴沐如來,廣植福田,然後再造佛塔廟,廣修功德。如此,就能消災免難。」
迦步王於是帶領王宮大臣及全國人民,
以虔誠恭敬心,
恭請佛陀慈悲駕臨,並以香湯沐浴如來。
然後將此香湯,裝於八萬四千寶瓶中,
分送遠近各國,並造佛塔廟供養祈福。
由於此浴佛及造佛塔廟的殊勝功德,
即時雷電交加,天降甘霖,災旱解除,五穀豐收,
不僅人民益加安樂,國家也更為富強。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六
省思

佛陀的大慈悲、大願力和清淨功德,是眾生的福田,因此浴佛、供養能消災免難;然而,我們還要能進一步體會浴佛的深意:「外離身垢,內除心染」,不再造惡業,才是真正的浴自心佛。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祭樹神的老翁

從前,有一個家財萬貫的老翁,生性貪婪,但非常吝嗇,喜愛優渥的享受,卻捨不得花錢。

一日黃昏,彩霞隱隱泛著紅光,微風輕輕地吹著,庭園中的老柏樹,也挲挲地喝著;老翁佇立在園中,遐想自己大快朵頤地吃著羊肉。突然,心中暗生一個既能免費吃肉又不失尊嚴的計謀。
老翁命僕人前去叫喚自己的兒子來,然後佯裝虔誠地站在老樹前,雙手合十,喃喃地禱告:「樹神啊!望您庇佑我代代富貴,世世吉祥。」隨後,老翁對兒子說:「兒啊!我們之所以巨富,都是蒙老柏樹的庇蔭,你們每年要以羊做為牲品,隆重的祭祀樹神。」兒子們便依父親之意,屠殺羊群,並蓋了一座祠堂來祭祀樹神。就這樣,老翁總有吃不完的羊肉,很是得意。
年復一年,老翁逐漸衰老,並生了一場大病,臨終前,夢見羊群來索命,結果,往生後竟投生到自家的羊群中。
這一天,又到了祭祀的日子,老翁的兒子正巧選中了老翁所轉世的這一頭羊,這時,老翁才心生後悔:「兒啊!這老柏樹並非樹神,只是我貪圖口腹之慾罷了!兒子,別再一錯再錯,否則果報難逃啊!」當老翁的兒子拿起屠刀正宰向這頭羊時,恰好有一個羅漢到這裡來乞食,阻止了這場殺戮。

羅漢指著羊,對老翁的兒子說:「別殺!這頭羊是你父親!」並以神力,使他見到這頭羊的前生,老翁的兒子看了,不禁慟然淚下,悔過萬分,並誓言:「從此之後,不再殺生!願盡形壽能廣植褔田、廣修供養」。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九
省思

六道輪迴、因緣果報歷歷不爽;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面對眾生時,我們是生起貪欲,還是慈悲心呢?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布施

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

一天,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回到家後,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妻子便安慰他:「別再傷心了,於事無補,不如把我賣了,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你看怎麼樣?」丈夫更傷心了:「如果把你賣了,我豈不是更加難過!」於是,妻子想了想,又說:「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也可在一起修行。」這下,丈夫也同意了。

於是,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向主人借一筆錢,來辦一場供僧法會,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他們就必須永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得到了錢後,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不休地籌備法會,並且互相勉勵:「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意來修福,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息: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比丘們都認為,應該先將機會讓給窮夫婦,然而,國王知道後,非常憤怒:「是那一家小民,膽敢跟我搶日子!」立刻命令他們改期。這對窮夫婦雖然無奈,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要他們說出個理由。窮天婦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我們今生如此窮苦,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我們極力爭取!請求國王成全。」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國王不禁心生憐憫,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更賞賜財寶,還劃了十個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經云:「貧窮布施難」,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布施供養。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難以割捨,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難捨能捨,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又有何用呢?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共命鳥

過去,雪山上住著一隻很特別的鳥,牠的身體上同時長著兩個頭。奇怪的是,一個頭經常能吃到香美甘甜的果子;另一個頭卻從來沒有嚐過美果的滋味,反而都吃到壞的、爛的果子。

在一個暖風徐徐的晌午,鳥兒又飛向樹林覓食。正當牠停下來要享用果子的時候,沒有嚐過美果的這個頭,生起了嫉妒心,嘀咕著:「真不公平,為什麼我總是吃不到好東西!既然這樣,今天不如吃個有毒的果子,以後你就再也不必吃了!」

另一個頭聽了,安慰道:「雖然我吃了好的果子,但最終我們都能一起吸收營養、同樣得到好的體力啊!」

儘管這番好言相勸,想不開的那個頭還是依然故我的吃下了那顆毒果,當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只是表現的層面不同罷了。更何況「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因為每個眾生不同的付出,而讓自己得以便利的生活、生存。

如果我們能真正看到這一點,必定會常懷感恩、平等、尊重的心,面對一切的眾生。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一切眾生,當他人有所成就時,為他的付出歡喜讚歎;如果他人做錯事了,也能包容?恕,乃至勉勵勸誡,如是正向的力量,便能讓自他不斷向上提升,整個團體和諧、安定。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半條毯子

從前,在波羅奈國曾經流傳著一個不合理的習俗:凡是家裡的父親年滿六十歲時,子女就必須給他準備一條毯子,讓他住在門邊,去看守門戶。當時,有兩兄弟也正在打算著,把他們的父親送去看門。

哥哥對弟弟說:「咱們的父親已經六十歲了,你快去準備毯子,好讓他去看門吧!」不一會兒,弟弟拿了截去一半的毯子來,哥哥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只給父親半條毯子?」弟弟回答:「我們家只有這麼一條毯子,若是整條都給父親,以後還要用,就沒有了。」哥哥更疑惑了:「以後還要給誰用?」弟弟說:「怎麼可以不留給哥哥用呢!將來等你老的時候,你的兒子也要替你做安排啊!」

一聽到這番話,哥哥心中就焦急不安起來,說:「難道沒有人可以例外嗎?」弟弟說:「是啊,每個人都會老,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於是,兄弟兩人便共同商量,希望能阻止這樣的陋習再繼續流傳下去。
  
第二天一早,兄弟二人便前往拜見一位輔佐國王的臣相,並說明自己的想法。輔相聽了,不但完全認同他們的看法,更將此事稟告國王。於是,賢明的國王立刻下令廢除這種陋習,並且宣告全國人民,必須孝養父母。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兩位商人

佛陀在王舍城時,有許多出家修行的比丘。
依佛陀教法修行的比丘,
個個都能證得果位,或是升到天上,享受人天福報。
但是,依從提婆達多教法而修行的人,
卻因為邪知邪見、又不為善,
最後都墮入地獄,受極大的痛苦。
  
佛說:
「不僅是今日依我教法修行的人,都得到了大利益;
依提婆達多教法修行的人,都受到苦報。
其實,長久以來,一直是如此。」
  
「在過去世,
有兩位商人,各帶領了五百位商人出外經商,
這兩隊人同時來到一個曠野。
這時,一個夜叉鬼化身成年輕人,
穿著高貴的衣服、頭上戴著花,
一邊走,手裡還一邊彈著琴。
見到商人,就對他們說:
『你們何必辛辛苦苦載這麼多的糧草和水?
前面不遠的地方,
就有清澈甘甜的水,更有肥美的草。
你們何不跟著我走,我來帶路!』

其中一位帶隊的商人,聽信了年輕人的話,
立刻放棄所有背負的水和糧草,
跟著年輕人先走了。
  
另一位帶隊的商人則說:
『我們現在並沒有真的看到水草,
還是應該謹慎些,不能丟棄身上的糧草!』
  
結果,
丟棄水和糧草先走的這一隊商人,
因為找不到水和糧草,全部渴死了。
另一隊商人,
則順利的到達了目的地。
當時,不放棄水草的人,就是我;
而放棄水草的,就是提婆達多。」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三

省思

凡事要謹慎、有善分別的智慧,才不會走錯路;
修行更須要有選擇正法的智慧,
有善知識的引導,道業才能成就。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神通抵不過業力

從前,罽賓國有一位阿羅漢,離越尊者。

一日,城中有人遺失一頭牛,他循著蹤跡找著、找著,就來到山裡尊者的住處。此時,尊者正在煮草染衣,突然間,衣變成了牛皮,染汁變成了血,所煮的草變成了牛肉,而他所持的缽竟也變成了牛頭。牛的主人一來,正好看見,以為鍋中煮的就是自己的牛,二話不說捉了尊者,送交國王審判。結果,尊者被關進了牢獄,這一關,竟是十二年。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他們即使運用神通也遍尋不著自己的師父。直到尊者業報將盡時,一名弟子終於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於是,這位弟子便將尊者入獄之事稟告國王,國王隨即派人到獄中視察。果然,找到一位很有威德,但相貌憔悴、鬚髮極長的比丘,在監獄中養馬、除糞。尊者的弟子請求國王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仁慈的國王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

這時,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袈裟自然著身,並且,一躍而起,至空中做了十八種神通變化。國王見狀,大歎稀有難得,立即恭敬地俯身頂禮,向尊者致誠懺悔。

但是,大家也感到疑惑,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這麼多年的苦呢?尊者娓娓說道:「過去有一世,我遺失了一頭牛,便依著蹤跡找到山裡去,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人,而我不明就裡的誣謗謾罵他一番。由於造了這個惡業,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但餘報未盡,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還是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再大的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即使聖人,也離不開因果,我們豈能不謹慎小心?一但果報現前,我們是不是能如聖人的安詳自在坦然面對呢?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求長壽

在佛陀時代,
有一位頗富名望的長者,
他對於自己唯一的幼子百般疼愛。
一日,長者帶著兒子進城,
請相師為其預卜未來。
相師告訴長者:
「您的兒子很有福氣,終生大富大貴,不過……」
長者見相師欲言又止,連忙請示有何難言之隱。
相師告訴他:
「您兒子命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壽命不長。」
此後,長者便想盡各種方法來為兒子延壽。

首先,
他到了數名外道邪師的壇場,
請求他們用咒術、符令等為兒子增長壽命。
但令人失望的是,
外道邪師都搖頭表示:
壽命已經注定,無法改變!
長者雖十分沮喪,
但仍然不放棄尋找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法。

後來,
他聽說佛陀有大威德,能度眾生的種種苦厄,
於是,便前往精舍懇請佛陀慈悲加持。
佛陀告訴長者:
「一個人壽命的長短,源於過去的業力所致,這必須自己承擔!」
心急如焚的長者,更進一步地請佛陀開示能夠彌補的方法。

長者領受了佛陀的開示之後,
便帶著兒子到城門下,
每逢有人進出城門,隨即虔誠叩頭頂禮。
此時,負責捉拿性命的鬼神化作婆羅門進城,
一見有人如此恭敬禮拜,
隨即祝願:
「願您長命百歲!」
儘管長者的兒子理當短命,
然鬼神既已許下祝願,必定會信守此言。

拜這份謙忍恭敬之心所賜,
長者的兒子得以逢凶化吉,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有一分恭敬心,
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智慧。
反之,恃才傲物、眼高於頂,有什麼好處呢?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孝順的鸚鵡

昔日,
佛在王舍城說法期間,曾告訴比丘們:
「有二種惡行,其果報之快如球反彈,能令人速墮地獄。
是那兩種呢?
一、不知道奉養孝敬父母;
二、在父母的住處,作奸犯科,造種種不善之行。
世間也有兩種正行,能速令人升天享福,
一、能奉養孝敬父母;
二、於父母的住處,廣修善法。」
接著,世尊又說了一則故事……

在久遠劫前,雪山有一隻鸚鵡,
牠的父母眼睛失明不能外出覓食,
所以牠每天都會採集好的果實回來供養雙親。
當時有一個農夫在田裡播種,
他發願將來這些稻穀成熟後,要與所有的眾生一同分享。
鸚鵡聽了農夫的誓願,以後便經常至此採集穀子。

一日,
農夫到田裡巡視作物時,
發現很多稻穗被啄斷了,
於是 他起了懊惱之心,在田裡設下網子。

鸚鵡再度來採食的時候,
正好被網子給纏住了,動彈不得。
牠見農夫從田埂走來,即說:
「地主啊!你先前發願要將稻穀布施給大眾,所以我才敢到這裡覓食,現在你怎麼反悔了呢?
而且,
田地就像母親般蘊育著萬物;
稻種就如父親一樣養育他的孩子;
實語,就像小孩子那麼天真無邪,不欺騙別人;
農夫就像是國王那樣地愛護子民。
作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的擁護著你。」

農夫聽了這一番話,心生歡喜的問鸚鵡:
「你採這些稻穀要給誰用?」
鸚鵡回答:
「要奉養我的父母。」
於是,農夫告訴鸚鵡:
「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採穀,我願意布施給你。」
當時的鸚鵡就是佛陀的過去生,
農夫是舍利弗,
盲父、盲母即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固有的美德,隨著新世代的來臨,孝養父母的觀念似已逐漸淡薄,禽獸尚且如此孝順,而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燃火的尊者

從前,罽賓國有位戒德高尚、神力自在的祇夜多尊者。
南天竺國有兩位比丘,因慕祇夜多尊者的盛名而前來求法請益。

二比丘到達尊者住處前的樹下,見一形容枯槁的僧人,正在地窖前燃木取火。二比丘即問:「您認識祇夜多尊者嗎?」僧人回答:「認識。」「請問在何處可見到尊者?」「在這山上的第三個石窟中。」兩名比丘立刻上山,抵第三石窟時,見到方才燃火的僧人已先到達此地,二人不禁感到疑惑。其中一比丘恍然大悟地說:「具大威德神通力的尊者,必然能比我們早到啊!」於是比丘便請示祇夜多尊者:「尊者具有自在變化的神通力,何須自己燃火?」尊者答言:「我念念不忘過去沉淪生死苦海的痛苦,如果自己的頭、手和腳都能用來燃火,我也願意以此供養眾僧,更何況只是燃薪燒柴之事。」

二比丘接著又問:「尊者所言過去的生死之苦,意指為何?請為我們開示。」尊者說道:「過去生我曾五百世墮入畜生道,生而為狗,常處於饑渴交迫的困厄環境,只有兩次機會曾經吃飽過。一次是有人酒醉吐了滿地,我吃了那穢吐物而得安飽。另一次則是在一對夫婦的家裡,當時丈夫到田裡工作,妻子在家作飯,趁著妻子暫時外出的因緣,我即時跑進去偷吃他們的食物。由於盛食物的容器瓶口很小,起初我能夠將頭伸進去吃,後來就伸不出來。雖然飽餐一頓,但是卻付出了代價──正巧丈夫從田裡回來,一氣之下就把我的頭砍斷了!」

二比丘聽了尊者的開示,當下起了厭離生死輪迴的心,證得須陀洹果。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在長久的輪迴裡,我們也經歷過如祇夜多尊者所受的苦報,但是我們都忘了。今日,我們得以聽聞正法,更該常常居安思危,隨時警惕自己,從心靈上不斷提昇,廣積福慧資糧,才能出離生死輪迴之苦。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寶篋

從前有一個人,
家境貧窮,而且債臺高築,
因無力償還,便逃到他鄉。
在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路旁有一只寶篋,
裏面裝滿了珍奇寶物,
在寶物上覆蓋了一面鏡子。
此時,
窮人剛好路過這裡,
看到四下無人,便撿起寶篋,
打開一看,
裡面盡是珍奇異寶。

「這下發財了!」
窮人心裏歡喜得不得了。
正在高興之際,突然發現鏡子裡有個人,
不由得嚇了一大跳,
急忙的跟對方賠不是的說:
「我以為寶篋是空的,應該什麼都沒有,不知道您在裡面,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有意要拿您的東西。」
話一說完,
窮人也來不及弄清楚怎麼回事,
就飛也似地逃跑了。
原來窮人所見到的,
不過是鏡中自己的身影。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凡夫在煩惱的人生中得遇佛法,正如窮人得到寶篋。然而,如果放不下「我相」的執著,則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果報都不能成就,正如窮人因為自己的影子,捨寶而逃一樣。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沙彌得長壽

從前,有位羅漢,
收了一位小沙彌為徒。
一日,
羅漢入定,
觀察到小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
於是慈悲地叫他回家探望父母,
七日後再回來。

小沙彌辭別了師父,
就背了簡單的行囊下山。
回家的途中,
小沙彌看見眾多的螞蟻,在水中漂流,
眼看就要被淹死。
於是生起一念慈悲心,
立即脫下身上的袈裟,盛土來堰水,
並將螞蟻放到高處乾燥的地方,
就這樣,所有的螞蟻都得救了。

七日後,
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回到寺裏,
師父見到小沙彌回來,甚感驚訝!
「明明只有七天的壽命,為什麼卻好端端地回來了?究竟是怎麼回事?」
於是又入定以天眼觀察,
原來是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救了螞蟻,
而得以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
省思

自古以來,
人類為了求長生不老費盡心力,還是一無所得,
小沙彌卻輕而易舉的增福延壽,
為什麼呢?

凡事離不開因果,
種了因,一定有果;
沒有種因,只在果上求,當然是求不到。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瓦師、驢子,誰優秀?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想要辦一個大法會,
就吩咐弟子阿三:
「法會中需要使用瓦器,你到市集去找一位瓦師過來。」

於是阿三就來到一位瓦師家,
剛好碰到瓦師從外頭懊喪地回來,
一坐下來,
就開始悲泣啼哭。
阿三見狀覺得奇怪,便問他為什麼如此的悲傷。
瓦師邊擦眼淚邊道來:
「今天一大早,我用驢子載了瓦器要到市集去賣,出門不到一刻的工夫,驢子走著走著,突然一個踉蹌,竟然把我多年來辛苦做成的瓦器全部給砸了!」
阿三聽完事情的原委,很高興的說:
「這頭驢子實在是太棒了!好幾年工夫做成的瓦器,居然一下子就能全把它弄破。請你將這頭驢子賣給我吧。」
瓦師聽了當下很歡喜的就成交了。

阿三騎上驢子,歡歡喜喜的回來了,
婆羅門覺得詫異:
「你不帶瓦師回來,反而騎著一頭驢子回來做什麼?」
阿三沾沾自喜的說:
「這頭驢子比瓦師還要優秀!瓦師費了好幾年才做成的瓦器,牠一下子就能全弄破了。」
婆羅門聽了,赤紅著臉說:
「你實在是愚癡,有了這頭驢子,我們即使花上一百年也做不成一件瓦器!」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世間上有很多背恩忘義的人,受了別人的恩惠,非但不能回報,還造成更大的損失。
人若不能知恩、感恩、報恩,是不是就和這頭驢子一樣,終生受主人供養,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呢?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甘蔗汁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
並且相互約定,
誰能種出甜美、多汁的甘蔗,
誰就能得到獎賞。

約定後,
二人即開始忙著墾土、施肥,
其中一人突發奇想:
「甘蔗汁如此的甜美,若是用甘蔗汁來灌溉甘蔗田,將來種出來的甘蔗,一定更加甘甜。」
於是他便日夜不停地榨取大量甘蔗汁,
一邊澆田,
一邊期望著即將實現的豐收美夢。
可是萬萬沒想到,
甘蔗汁反而壞了剛播下的種子,
不但所有的甘蔗美夢都成了夢幻泡影,
而且也白白損失甜美的甘蔗汁。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積極,還要知因識果,才能得到圓滿的果報。
如果只著眼於追求未來的果報,卻因為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而種錯了因,反是弄巧成拙,更添惡果。因此,真正的認識因果,一點一滴由因上努力,才是積極正確的觀念。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一口喝盡

過去有一隊旅人,
在豔陽下經過長途跋涉後,身體極度地疲憊與飢渴,
怎奈在荒漠之中,卻尋不到半滴的水源。

一群人,
只好拖著疲憊的身軀,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
好不容易來到一條河邊,
清澈的河水,讓旅人們迫不及待的一飲而下。
可是其中一人,卻只是定定地看著河水,
久久不飲用。

隨行的人好奇地問他:
「你不是也很口渴,到處在找水喝?
現在到了河邊,為什麼反而又不喝呢?」
這位旅人神情嚴肅地回答說:
「假如這河水,我能夠喝完的話,我早就喝了。
現在河水這麼多,我怎麼喝也喝不完,
所以乾脆就不喝了。」
眾人聽完,都哄然地嗤笑他。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戒又名別解脫,每持一條戒,即斷除一種煩煩,能夠將佛陀所制之戒全部持守圓滿,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因擔心自己無法一次持守全部戒法而放棄受戒,不就如故事中的愚人一般,令人惋惜嗎?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快快長大

國王今天真的太高興了,因為小公主誕生了。小公主長得人見人愛,國王寸步不離的看著小公主,看著、看著……「公主這麼小,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於是把御醫找來。

「你有沒有什麼良藥,可以讓公主吃了,明天就長大。」國王問。御醫回答:「當然有囉!但是現在缺少的就是藥草,必須要到遠方去尋找。」國王聽完,就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御醫快去尋找。

啟程前,御醫慎重地交待國王:「從現在起直到我回國,您千萬不可再去見小公主,否則即使找回了藥草,也無效。」國王果然將他的話緊記在心,至此,再也不去見小公主,一心只盼著御醫快快歸來。

一年、二年……經過了十二年,御醫果然風塵僕僕的回來了,並且將找回來的藥草,讓小公主服了下去,然後將小公主帶到國王的面前。國王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小公主,不禁高興地誇讚御醫:「真不愧是一位良醫!」

為了謝謝他的辛苦,就賜給他許多金銀珠寶。在旁的大臣們,不禁暗笑國王的愚癡,難道不知道,經過了十二年,小公主自然是長大了,跟神藥有什麼關係?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謂「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沒有「累劫」的用功,何來「剎那」的頓悟呢?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三重樓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阿三,
非常富有、可說是家財萬貫,但卻愚癡無比。
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非常羨慕,
心想:
「我的財富也不輸他,我也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
第二天一大早,
阿三就差人找來木匠,準備開始蓋樓房,
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層樓房的人。
阿三滿心歡喜,將心目中的樓房描述給木匠聽,
木匠聽完說:
「沒問題,您儘管放心。保證給您一棟不同凡響的三層樓房。」
木匠果然沒有食言,
隔天立刻就帶了工人開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
阿三看了,興奮地期待著。

建造樓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
這位經驗十足的木匠當然也不例外。
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
非常賣力的工作著。
但是在一旁監工的阿三看了,心裡可急了,
不斷地嘀咕著:
「這種蓋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層樓』呢?」
於是阿三急忙對木匠說:
「不對,不對,我只要三層樓,你在做什麼?」
木匠回答:
「對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層樓啊!」
阿三說:
「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木匠回答: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蓋過一棟樓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從第一層樓開始蓋的。」
阿三仍然堅持說:
「不!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可憐的木匠,楞在那兒,真不曉得應該如何是好。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打起,才能成就,沒有一步登天的。如同世上有些人只想成為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卻不願意腳踏實地的求學、工作,可能嗎?